《中年成长》的思维突破

今天突然想起一句话: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这种流逝,就像草木一样,让人不禁思考一生到底有多长。想到这些,我打开了听书软件,今天听了一本叫《中年成长》的书,听的过程中感触很深。

人到中年,真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但现实中,很多人并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唱歌、跳舞,小时候我们可能都学过,但真正把它们当事业发展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们当作兴趣和热爱。

当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不考虑收入,那些事可能只是娱乐。当它变成工作时,就成了养活自己的手段。每个人都会优先做能满足生活需求的事,只有在这些需求满足后,才有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摄影,小时候你可能梦想成为摄影家,但在职业选择时却没能实现。可能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工作机会不相关。在这种两难选择下,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那些触手可及的东西,就像掉进河里时,肯定会先抓住能抓住的东西。

这些抓住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这种思维模式,更多是由我们以往的人生经历,以及学习和做事的方法决定的,影响了后来的行为。

《中年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不被习惯化、套路化的思维影响决策。在重新思考做事方法时,要尝试改变一些新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多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你尽力、能够独立自主做事时才会出现。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状态,所有的可能性都不会成为真正的选择,还是会倾向于做那些容易做到的事,把有难度的事情搁置一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去做那些有难度的事情,把难的事做透、做深,这样才能促使自己重新思考和定位。当总是做简单的事时,即使重复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中年成长,就是要突破简单重复、混日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成长型思维中调整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人生体验,这样在中年阶段才能实现突破,而不是走向衰落。要像成年人一样,主动成长,而不是在自然衰退中被动接受,而是一种逆向成长。

这种成长更多是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尝试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可能是一生都需要持续进行的事情。写到这里,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在我独自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旁边的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而我选择写作,更多是在思考从《中年成长》这本书中获得的内容。

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升自己对抗风险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每天机械地重复程序化的生活。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每一天,随着时间推移和身体能力的衰退,我们可能无法像那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的人那样成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同,这种不同更多体现在做事的方法和态度上,而方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前提是你要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不是用惯性思维去应对。就像掉进河里随手抓住一根稻草一样,生命中可能有无数的可能性,但如果只紧紧抓住一根稻草不放,生命也可能会随着那根稻草漂流。

在生命的河流中,如果能够放开那根稻草,学会在波动中游泳,生活可能会获得更多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需要付出代价,但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事实上,想要获得更多自由,就必须付出更多代价,而这些代价也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也是时间与生命的综合体现。

综合来看,《中年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会觉得自我良好。其实,这种自我良好更多是在不断妥协中形成的。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坚持做自己,所谓的自我良好可能就会消失,反而会有一些新的事情发生,这些新发生的事情会让人感到陌生,而这种陌生感会让人失去优越感。

当一个人失去优越感时,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失败的沮丧,这种沮丧会让人觉得自己一无所成。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这是人之常情。但在成长过程中,更多是在不断失去中获得新的收获。如果一个人害怕失去,很可能就会永远停滞在某个地方。

恰当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可以想想自己曾经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当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时,是否可以再思考一下,现在的情况与那个目标还有多远?

中年成长,意味着进入人生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切都有可能重新开始。你的身体可能会衰老,智力可能会下降,工作岗位也可能被替代。面对这些问题,找到新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通向下一个人生目标的路径。不可否认,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年轻的状态。当中年来临时,也是下一个人生阶段到来的时候。此时,是选择躺平,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任何决策都将决定人生下半场的结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