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评》读后感 | 值得一学的新闻写作技巧

最近在看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费伟伟的《新闻采写评》,目前还只看完了其中的写作篇。在此对其中的写作技巧部分做个总结。


一、如何将宏观性新闻写活

通常我们说:微观易搞活,宏观难驾驭。那么,对普通人群完全陌生的事物写整体介绍性的通讯时,如何打破这种制约,写出活灵活现、读者乐于接受的通讯呢?

答案是——贴近群众。

也即,从读者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切入。

什么角度读者最容易接受?就是他们关心的、与他们相关的、他们心存疑虑又不大明白的。

如,作者在写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通讯时,发现社会上对这种工程普通有几种误解。如有认为是“政治工程”的;有西部人认为用西部的资源支持东部,西部吃亏了的;有东部人认为东部有资源不用,是舍近求远了的。作者在此稿的第一部分,就通过给西部算经济效益账,给东部算生态环境账,解决了这一疑惑。


二、开篇造势,先声夺人

全景式报道要求“鸟瞰”,挥“粗笔”,大写意。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欲扬先抑,曲折而入,但这种曲折也须“粗笔”,大起大伏,不可枝枝蔓蔓。如反映水电体制改革的著名通讯《鲁布革冲击》一文的开头:

云贵边界。深山峡谷。黄泥河上。372米落差。

句式短,显得“突兀”,以追求那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的势雄之美。

注:所谓“粗笔”,即指拨墨写意,写作时把握那种站在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大笔勾勒的气势、力度。


三、结尾言虽止而意无尽

结尾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

“拍合”者,指前后呼应。可首尾呼应,也可文中和文尾呼应,在此不赘述。“拍合”的另一手法”醒明主旨”,即是在结尾时再次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尽管章句与前文不合,但立意圆合。

“宕开”者,即笔头转向,另辟蹊径。

如前面写实,结句以虚写宕开,或化情为景,或化情为物。经典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即为化情为景。

如结尾描写构成强烈反差。美国记者肯恩的《德克托战役的价值》结尾如此写:

八七三高地之下,直升机忙着卸下装备、尸体与伤兵。钢盔、武器与装备堆积得犹如金字塔,塔顶上有一本血渍斑斑的平装书本——《如何预备上大学》。

杀戮的武器与考学的书本,战争与和平,一册《如何预备上大学》,如峰飞来,入木三分地点明了反战主题。

其它精彩的“宕开”结尾还有《至少她曾经活过》的结尾:

在3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个晴朗的日子,爱尔兰拉停止了呼吸。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了那件小小的白色裙子给她穿上,并按照宗教习惯,祈祷逝者的永生。他们给孩子起名时不知道,爱尔米拉在经书上的涵义是‘永不死亡’。

《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结尾:

劫后灾痕何处寻?月光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

《“死亡之海”找油人》的结尾:

塔里木,埋藏着无数打油人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大漠的热风会告诉你,大漠的胡杨会告诉你,长眠在塔里木的50多个找油人的英灵会告诉你。


四、让文学味散发在新闻里

写新闻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的形式,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训练自己的文字能力,把文学技巧融入新闻报道里。作者说:

向文学借鉴白描功夫,可以使文章朴素平实;向文学借鉴锤字炼句的功夫,可以使文章干净准确;向文学借鉴修辞的功夫,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但再多花哨技巧,也不能忘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这个主旨。新闻就是传递信息,没有信息内容的话,就是废话;没有信息价值的词,再华美也没有意义。


注:以上总结摒除了常规性新闻写作技巧,仅对让我有所启发的部分做了总结和分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