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4年3月开始玩微信的。那个时候,微信已经很火了,而我才刚刚接触。不过,时间不饶人啊。相比起来,我虽然玩微信的时间不长,但至今也有4年了。
4年来,有很多厉害的人物离我们而去了。每到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文章、文字或图片,作为对逝者的祭奠,表达对逝者的纪念。
但老实说,这些去世的名人,真的离我很远。只有在他们逝世时,大家一窝蜂地去祭奠他们时,我才觉得他们离我近了一点儿。但这种近,也很快会被时间无情地改变掉,我终究是离他们越来越远。
2014年去世的马尔克斯、渡边淳一和高仓健就是这样。他们虽然都很有名,但我真的离他们很远。
那个时候,我只读过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吃力,现在更是早已忘了个一干二净。他去世之后,我更是没有再读过他的书,离他越来越远。
渡边淳一最著名的小说《失乐园》,我根本就没有看过一眼,倒是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我对他的了解仅此而已,他去世后,我也再没有去了解他的生平和著作。
高仓健虽然也大名鼎鼎,但我居然都没有看过他的一部电影。那个时候,《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还在,好像还谈了一期高仓健。我可怜地通过那一期节目,浮光掠影地了解了一下高仓健。
2015年去世的名人,我有印象的是姚贝娜和汪国真。但这两个人,我其实并没有很多的了解。姚贝娜死后很久,我喜欢上了一首《痒》的歌曲,才对她有些想念;至于汪国真,我读过他有限的几首诗,但都没有很深的印象。
2016年,陈忠实和杨绛去世。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读过陈忠实的任何文字,直到去年,我才看了他写的《白鹿原》的一部分;至于杨绛,我没有买过她的一本书,也没读过她的任何著作。
2017年,周有光、冯其庸和余光中的逝世,也引起了大家的缅怀。但这三位中,我只读过余光中的《乡愁》。
2018年,霍金去世了。就在今天,李敖先生也走了。但他们两位我就更不熟悉了:霍金的书完全没有看过;李敖的演讲倒是听过,书也读过一点,但一想到他的全集有85册,我的所听和所读,实在不足以让我对他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
回顾这些,我就发现,我离这些人真的很遥远。这些年来,除了他们,大家还经常在朋友圈里纪念已经去世多年的古龙、张国荣……但就是这些人,我也对他们了解得很少,不熟悉他们的生平和作品。
因为我和他们之间遥远的距离,我几乎不在朋友圈里对他们的逝世表示纪念,本来就和人家们不熟嘛。
《晋书·阮籍传》有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我觉得,在朋友圈里祭奠这些和我不熟的名人,我会遭到他们的白眼的,尽管他们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