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晚睡很常见。
初中以前从来没晚睡过,作业大部分在学校完成,回家主要是做做家务。高中每晚12点钟结束晚自习,我会和隔壁班的女同志一起去操场跑步,回宿舍洗漱。差不多12:40左右关灯,关灯后会拿一个充电照明灯在楼道看书,一般1点半左右回宿舍睡觉。我一直记得老宿舍楼的情景,每层只有楼梯口有灰暗的电灯,一熄灯我们女生那层楼道里坐满了同学。高中三年只要是正常上课,晚上我都会在楼道看书。一晃读大学了,前两年是基础课程,每次和室友保持一致,差不多10点半上床睡觉(湖北和新疆有时差)。大学第三年开始接触临床知识后,经常在2号教学楼的小教室看书学习,回宿舍睡觉差不多12点了。大学第五年在考研究生,宿舍楼上是一个通宵教室,连着将近3个月全脱产看书备考,每晚一点前是不会回宿舍的。研究生期间相对来说自由,自己可以规划时间,记忆中晚睡的情况很少。
刚工作那会,没成家,每天晚上都在单位,把自己的活干了,忙完了帮值班大夫写写病历,有时候快下班了其他大夫收的病人一起处理一下,整理临床知识,跟着上级大夫去会诊…我记得那时候给自己规定的是每天12点前不能回宿舍。晚睡是为了让自己尽快能单独处理病人。
独立值班以后想着年轻可以多学一些知识,在工作中多花点时间让专业技能扎实,下班以后回宿舍看书,我记得那时候买了一本《协和内科临床思维》,详细做过笔记,一直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很多临床思维就是这本书内化而来的。后来还把这本书借给了年轻大夫。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在浪费,刷剧,聊天…每天睡的很晚,第二天经常急匆匆的赶去上班。轮到值夜班,一个晚上不合眼很正常。
有了孩子以后晚睡是家常便饭,大宝她是个夜猫子,经常晚上一点多才睡,等把她哄睡了,我再干点自己的事时间更晚了。不少时间算是浪费在了美好的事情上:看看书,和朋友聊聊天,看看电影。现在有了小宝,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也更愿意为这个家多做一点。总是把孩子哄睡以后再收拾收拾房间或者洗洗孩子的衣服,一不小心过了一点多,坐下开始写文章,写着写着小宝哼哼了,去喂奶,喂完奶再回来接着写。如果文章写完了我会看会书,差不多2点左右睡觉。如果文章写完了已经超过2点,书就不看了,直接睡觉。
有时候晚睡是被动的:隔三差五的值夜班、备考、育儿;有时候是主动选择:最常见的刷短视频,这个实在是浪费时间,最近这种行为越来越少了。但总觉得自己忙了一天了,孩子也哄睡了,刷一会再去睡,更多的像是一种补偿心里。
暗示自己能早睡就晚睡,越往后年龄大了睡眠差,再不早睡第二天没办法高效工作。
过了两点了,写完了,现在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