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形态

上周看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的一篇《“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让我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前,我总以为“我”就是我,从来没有去想“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如果我们将思维和逻辑看成一个人的本质,而忽视了体验,这就是忽视了‘自己’。

思维是镜像,体验才是实体。思维因为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文字和逻辑都是镜像),所以被人类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触碰到他的体验。”

这两段是原文,其中括号的部分是我个人添加的。

那么,思维应该可以理解为理性,它不断地在提升“我”的认知。而体验就是理性、直觉、情绪的结合体。

很多时候,我们理性分析,我们的行为就有个大概的标准。但直觉给出的反应,带来情绪上的表现,却有可能与之(理性)相符或者与之(理性)相违。但不管是相符的,还是相违的,都是体验。

于是,当体验中的理性、直觉、情绪表现一致时,“我”便呈现出来一定的稳定性。而如果体验中的理性、直觉、情绪表现不一致时,“我”便是多变的、不确定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处这这种不稳定的、多变的体验中。

比如:后悔得“捶胸顿足”。就是体验的过程中,直觉和情绪出现了与理性不相符的偏差而产生的结果。那是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清楚地意识到体验中的直觉和情绪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呈现了“我”的形态——捶胸顿足之前的样子。

但,别人看到的和能感知到的,只是你外在的体验所表现出来的“我”的形态,从未谋面的人或者不了解你的人,可能就从这次体验中来定义你的那个“我”的形态;熟悉的人就利用你在各种体验中所表现出来的“我”的形态,来定义你的那个“我”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别人利用你在体验中的表现,来判断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正因为这个“我”是体验的表现,而表现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空,我可以表现成这样,也可以表现成那样,我可以表现得很好,也可以表现得很差。

因此,“我”的形态也随着表现的不同而不同了。

如果你能坚持着你的坚持,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那么,你的那个“我”就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很高的信用度。就拿刘胡兰来说吧,她能忍受“被穿十指”之痛,还坚持着她的坚持。那么,她的那个“我”的形态——革命意志,是被人信任。“被穿十指”就是她的体验。

如果你不能坚持你的坚持,那么,你的那个“我”形态就会千差万别,随之而来的是你的信用度就很难有保证。很多战争年代的判徒,就是因为他在高压力环境的体验场下,他的那个“我”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因无法忍受压力而放弃了自己坚持的东西。

其实,上面两种例证,也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有限的体验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我”。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其他的不同的体验,而这些在不同体验中(甚至是同一体验,也会因时间、空间、环境、心情等因素)看到不同的“我”。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有了更多的自由,就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而更多的表现,代表着更多不同的“我”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人们看到的现在的“我”也只是:我(你、他)在这场体验中的“我”,但不能单单用这一场体验的“我”来而推断我(你、他)的那个“我”的形态。

因为,“我”根本没有固定形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七月,此去经年。不必言说。懂的人,已经默默地接受,你的所有。 聚,都超出预期的悦。离,久久不待你的回眸。 断,放弃...
    世事浮云何足问阅读 1,462评论 0 0
  • 最近在做导航,所以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总结一下! 无论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谷歌地图还是腾讯地图它们都有自己的SDK,...
    misakatao阅读 12,250评论 2 23
  • 先看的电影版《小王子》,后读的书,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全英文书。 《我也曾经像你一样》是中文配音电影的结尾曲,每每听...
    星零溡空阅读 4,292评论 0 4
  • 我爱你,只是想,你也恰好爱着我。我爱你,只是想吃辣的时候,正好你点了水煮鱼。 我爱你 ,只是想,安静的时候,你正好...
    沙清阅读 1,670评论 0 1
  • 这些年工作平平,生活淡淡,工作之余的时间给了网络,特别是买书花了我不少的时间和金钱。不过,时间用在哪...
    一哈哈儿阅读 4,218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