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1《再读论语》

从江西到山东,从深山到海滨,从暴雨到烈日,结束为期二十天的游学,回到家中,继续再读最爱的《论语》。

此次游学,最大收获是拥有长时间独处的时光,坐拥斗室之中与外界隔绝,心静到极致时,仿佛与灵魂对话,对孔子的认知也随之更加深入。

有人解读《论语》中孔子反复提及“说,乐”,说孔子一生都充满了乐观或者快乐,我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孔子生平的基本事实告诉我,他是一个命运很悲催的人。

史料记载,孔子父亲叔梁纥娶正妻施氏,还有小妾,先后生下9个女儿,然后生下腿有残疾的儿子孟皮,按照周朝礼制女子和残疾男子是没有资格继承叔梁纥作为“士人”身份的。于是66岁的叔梁纥又娶了第三任妻子,18岁的小妾颜征在,也就是孔子的生身母亲。由于年龄悬殊的婚姻,不被当时宗法世俗所容,两人在野外媾和孕育生下孔子,史书上记载为“野合”。

无论古时国人的婚礼习俗如何,男女在野外媾和都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虽然身为男子,但由于是父亲第二个小妾所生,又是一个来自野外媾和的野种,所以孔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尴尬,在家族系统中受到歧视,是情理之中。

果然,3岁时孔子父亲去世,正妻施氏第一时间就将小妾颜征在、残疾的孟皮和孔子逐出家门。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直接剥夺了孔子继承父亲“士人”身份的资格。年轻轻就守寡,还要独自养活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不是自己亲生的残疾人,颜征在的悲痛和困苦遭遇可想而知。

身为儿子的孔子,父亲去世,母亲守寡,逐出家门,苟且偷偷生,请问乐从何来?

颜征在也是贵族家的姑娘呀,如今流落街头,以何为生?要知道孔子的父亲只是最低一等的士人,没有封地,没有奴隶,没有俸禄,要靠自食其力生活的,那么失去丈夫,失去一切经济收入和食物来源的颜征在如何生存?

唯一的解释就是做下人,最庶人,下等人才从事的卑微的工作来换取食物养活一家三口。《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说孔子在小时候,常常模仿大人举行葬礼祭祀时的礼仪,用泥巴捏一些祭祀死人用的器皿,和一群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

这里面也有问题。《列女传》中说《孟母三迁》,是因为孟母家距离坟场很近,于是孟子常常学人家举办葬礼的礼仪,孟母觉得这不是很光彩的事情,于是搬迁。难道孔子时期替人操持葬礼就是很光彩的事情吗?我看未必,既然替人操持葬礼不是光彩的事情,为什么颜征在没有像孟母那样搬家,也为孔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原因只能是力所不能及。一个年轻守寡的女子,拉扯两个孩子,能活下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哪里还顾得上选择生活环境?所以,可以基本断定,童年时的孔子居住的地方,也距离坟场不远。坟场是埋葬死人的地方,稍微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会忌讳,稍微有条件的人都会搬到远处居住,而孔子居住在坟场附近,也间接说明生活环境的窘迫。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
    珝兮阅读 895评论 0 4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颜征在)“祷于尼丘”(即现在的曲阜尼山),“野合而生孔子”。 “野...
    孔孟之乡阅读 1,108评论 0 4
  • 关于本书的评论 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
    雷雷有话要嘚吧阅读 1,497评论 0 4
  • 冬至后,于昨日过午,冬雨又落,万物滋始,喜气渐生,乃得彰。 若人有常乐之心,则常处趣事矣。 若人有大苦之心,则常处...
    一元真人阅读 400评论 0 9
  • 听窗外树叶在风的吹拂下簌簌作响,心神飘向窗外,陷入无尽的沉思。 冬日的阳光带着暖意,枝上的残叶仍不...
    凌风暮雪阅读 579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