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共有二十六章,内容涉及的比较多。这篇是儒家的重要理论,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有着重大影响。首先要说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了道德修养的人,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就能分辨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能知道义和利之间的关系。
看似有些复杂,其实道理都很简单。
孔子认为,明智的人是需要选择住处的,要住在有仁德之人的地方。这又让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关于居住环境,的确存在着影响问题,所以在选择搬家搬迁上,我们就应该注意周边人的思想素质,如果不能选择的话,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他们。同样,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人活一世,必须不断学习,净化自己的思想,不断向着仁德靠近。没有仁德的人,也许不会永远贫穷,但是也不会永远处在富贵安乐之中,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德是对自己有利有帮助的,所以他就会做许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这些都是事情发展的必然因素,我们看看那些暴富时间不长就完蛋的人,他肯定是缺少了仁德的。
孔子关于富贵与贫穷的说法,非常有现实意义,关键在于要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或者摆脱贫穷。如果不是正当的方法,那么我们就继续在贫穷中努力。一个人之所以被人称做君子,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循仁德行事,就算在再困难也不能失去仁德。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我可以确定我的父母亲没有读过《论语》,但是,有许多道理都是出自这本书。比如,小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人,总是喜欢说“看贼挨打,不看贼吃饭”这句话,贼吃饭的钱是不正当方法得到的,一定是大手大脚铺张奢华的,所以如果我们总是羡慕他们这样,就会在思想上起了变化,最终就是失去仁德,走向做人方面的失败。
其实,《里仁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的道理,就是看人。孔子说,从一个人犯的错误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了。这对我们也非常有帮助,无心犯错和有心犯错有着巨大的区别,无心犯错的人,改了就可以继续与他交朋友,有心犯错的人,一定要远离他。这种人骨子里就是错误的。
对于没有规定的事,孔子认为,只有按照道义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有法律制度,有道德底线,做任何事都要在法律的范围之内,道德修养之内,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失去道德的事,是千万不能做的。一味追求利益而超出法律道德之外,一定会招致怨恨,何止是怨恨,基本上可以肯定,早晚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和灾难的。
孔子劝告人们,不要担心你没有职位,一定要先做好个人修养,也就是说,职位或者地位是建立在个人高尚的道德标准上的。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你,只要你有足够的本领,迟早别人会知道你的。这也给我们平时的追求下了定义,只要能够努力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无论是名声还是利益,都会随之而来的。相反,就算你现在有地位有名气,但是德不配位,早晚出事,最近还不是出了很多故事吗?只把利益和个人的欲望放在心里,这是很危险的啊!
接下来孔子说的是孝敬父母的话题,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们,现在的孩子大都娇惯,出外面不行,在家里动辄顶撞父母,稍不如意,各种套路使出来,哭闹的,撒泼打滚的比比皆是。我很多次的跟他们说,一定要学会体谅父母的不容易,遇见事情要学会跟父母沟通,沟通不成也不用沮丧,可以把事情跟老师说,只要你是对的,老师可以跟你的父母去说。在我们小的时候,是绝对不敢跟父母顶嘴的,小时候不知道,也不理解,的你长大了才能明白,很多时候,“养儿方知父母恩”。
行动赶不上言语,所以古人不肯轻易把话说出口,这对我们也很有意义,虽然我们不用非要向古人那样不肯说话,但最起码要做到言行一致。
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探讨过这样的话题,“有钱就有朋友”,先不说这些朋友大部分都是酒肉朋友,这些人大多数都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有德之人才是我们应该交往的,我曾经说过,只要坚持修养,以德为先,你的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聚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论语·里仁篇》,有许多到现在还适用的语言,我记得小时候就学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时候还挺纳闷,早晨知道了真理,就是到晚上起死去,都可以。现在对这句话理解的很透彻了。上个学期也给学生们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学生们触动挺大。“见贤思齐”最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
其实,《论语·里仁篇》就是在教我们学习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孝敬父母,怎么样交朋友。我是非常喜欢《论语·里仁篇》的,虽然多少有些说教,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崇尚的。尽管我的岁数不小了,但是我还是愿意努力学习《论语》,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