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身于地主家庭,因经历过斗地主年代,所以从不善言辞,除了家人亲戚几乎不与外人交往,因而也几乎没有朋友,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善良、纯朴、勤劳 ,母亲还有一特点就是对父亲过分依赖,可以说不能独立自主,这一点在以前我认为是母亲的缺点,自从跟李老师学习心理学,才知道母亲的这点正是她成就父亲的优良品质,因为会撒娇会依赖的女人能让男人体会到价值感 ,从而更能成功。
据说我的老姥爷家里是地主,老姥爷其实平时是位省吃俭用之人,但为人不好,正因为得罪了不少人,本来不够地主成分的家却被定位地主,解放前后经常被斗,老姥爷生了两个儿子,姥爷和二姥爷,二姥爷长大后去闯东北了,老姥爷去世后,姥爷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娶了姥姥,先后生了十六个孩子,只活下来三个 、舅舅、姨妈和我母亲,舅舅老大、母亲是老小,三兄妹相差分别十几岁,姥爷也因接了老姥爷的班,也成了地主身份。
姥爷的人品非常好,忠厚老实、从来都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记忆中他家里天天有很多人喝茶,姥爷总是笑嘻嘻的欢迎他们,姥爷每到春节都去扫大街 ,接受地主身份的惩罚,我和哥看了总是心里酸酸的,因为姥爷人太好了。因舅舅和姨都不在山东,没办法我母亲成了为姥姥姥爷养老送终的人。
据母亲说,她小时候姥姥特别惯着她,别人家的女孩不上学,而她可以 ,上学期间下雨怕淋湿不去,刮风怕吹不去,直到十六岁才读完初一,成了村里算是文化高的人,母亲经常自豪的说她曾经在村里教过几天书,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母亲对别人总是奉承迎合,不敢多说话,也很少有朋友,家庭成分也影响到她找对象,因此委屈嫁了比她大六岁的穷家小子—我的父亲 ,结婚后还要住娘家赡养老人,不过母亲很满足,她常说她可是当家的,她家的钱都是她在打理,想买啥就买啥,家里的大小事情姥姥姥爷从不让母亲操心,她只干单一活,那就是下地挣公分,母亲生了我们三个孩子,都是在姥姥手里看大的,直到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只管给孩子吃吃奶,孩子一生病,小病找姥爷姥娘,大病找我父亲,自己很没有担当,遇事总是慌里慌张、手忙脚乱,母亲说,哥和妹从小体质不太好、所以给他们吃奶时间长,而我就吃好东西最少,不过母亲地里活可是好手、经常被表扬,从不偷懒,因干的又好又快,争公分也挺多的,因家里没有男劳力,母亲需干很多重体力活、姥爷老了,母亲经常因没人帮忙而偷偷流泪,也难免受些怨气,记得有一次,地里分地瓜,需运回家,在松软的土地里,母亲推着装满地瓜的车子,让我一个7岁的孩子在前面拉着,累的直嚷嚷。
在我六岁那年,姥姥因感冒用药过多不幸去世了,终年78岁,下葬时舅舅也没回来,姨妈回来了,之后姥爷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年,每当周末我会从奶奶家回姥爷家住两天,并且五里路一直步行,我与母亲之间有两件事值得回忆,一件事是在我上二年级时,母亲领着我去赶集给我扯了一块粉色的布、想给我做个上衣,母亲那时刚学会用缝纫机,结果衣服穿上后,衣袖上反了,缝在上,不过也美美的穿了很长时间;另一件是母亲接近40岁的年龄开始学自行车,那段时间她说基本会了,周天下午想用车子把我送回奶奶家,上马路前先在宽敞的地方转了几圈,结果一上路、我刚跳上车子就直窜进路旁的沟里,接下来母亲推着我跳了一路也没上去车子,以后再也没见到母亲骑过车子。
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因大包干,母亲不得不卖掉姥爷家原有的房子,带着姥爷来到我们家,我们一家团聚了,还加了可亲的姥爷,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父亲常年跑外做生意,幸亏母亲在娘家练就了一身干农活的本领,地里的农活基本全包,但是再能干她也只是个女人,终于有一天累得不行了,火没出发,直冲进了我的教室,一把把我拽出教室,拖着去了地里,当时我的心里既恐惧又羞愧,至今记忆犹新,现在这事已与母亲和解,回想起来已成为了一次重逢。
因在姥姥家就一直被宠惯着,母亲还是比较自我的 ,脾气有点一根筋,父亲也一直让着她、宠着她 ,但母亲很过日子,非常简朴,吃穿从不讲究,父亲曾给她买了两件衣服,她一直穿了30年,其中有一件穿了哥结婚又穿着为我办了婚事。
母亲头脑比较简单,虽能嘟囔,但很听父亲话,父亲跟他就像哄孩子一样,基本用善意的谎言与母亲相处,哄她高兴,跟父亲过了些年幸福的日子,但也经历了哥生病,我和妹上学,家里一贫如洗的苦日子,当然最操心的事父亲是不让母亲承担的,越是在最苦的时候,母亲从不与父亲吵了,经历过挫折之后,母亲也逐渐坚强起来,哥病好之后,随找了对象,为了不夜长梦多,父亲迅速给哥结了婚 ,哥结婚前一天,姥爷去世了,为了不影响哥娶媳妇,父亲与母亲协商把年迈的姥爷搬到我们老房子里,没让嫂子看见,姥爷去世那天,为了不影响娶亲,我母亲一个人守着姥爷咽气,对此我非常不理解,并从学校回家指责他们,父亲说为了哥没办法,而母亲对此也认同,现在想来他们是英明的 ,并且为他们夫妻两人的默契点赞。
哥婚后,并生了两女儿,嫂子只管带孩子,我母亲和哥包干地里的活,母亲配合着父亲无缘无悔的给我哥一家忙里忙外,两个孙女也是拖着我帮一块拉扯大了,母亲不愿看护很小的孩子,我们仨也是除了喂奶其他时间由姥姥带大,所以两个孙女三岁前由嫂子自己带,母亲替哥嫂做地里的活,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直到我结了婚,逐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先是家用补贴、生产投资,接着05年,我的创业刚有起色,又给父母在市区给他们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楼房,从此母亲的命运改变了,那年母亲刚满60岁,进城没几年,母亲的价值观随之改变了,吃得好穿的好,晚上跳广场舞、风雨无阻,白天喝着茶听着戏,经济又充分、本来就比较自我的母亲,越来越显现出她的本色,剩菜剩饭推给父亲,衣服便宜的不穿,还要牌子的,记得前年春节,母亲想要件貂绒外套,我说近春天了穿不着了明年吧,母亲不高兴了,说我用自己的钱买吧,真牛,没法我和妹即可带她到青岛买了,母亲越来越会生活了 晚上跳舞还要打扮一下,看是否有人在意她的穿着了,就连生病,也一再嘱咐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全家一直意见一致,只要她自己舒服就顺她意了,没人提意见,自从学习心理学才明白 ,母亲的做法是明智的,是好好爱自己的表现。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母亲越到晚年,反而情商越来越高,总像弥勒佛笑嘻嘻的,见啥人说啥话,见到我总是一番夸奖,多亏了我,孝顺之类的话,而我就会无条件的满足她的要求,打发她高兴,当然她也经常为我们做她的拿手饭吃 ,以前有时会诚实的点评她的手艺,但现在我只会给她点赞,因为孝顺就是让父母体会到价值感。
这就是我的母亲,地道的农村妇女,善良、质朴、勤劳 ,一生既依赖他人又被宠着惯着,虽有些保守但又与时俱进 ,母亲具备了优秀女人的所有品质,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