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总结

        这周的学习重心集中在三个方向:Spring Boot的深度实践、高级Maven技巧的掌握,以及对基础AI知识的入门探索。从后端开发框架的“开箱即用”,到构建工具的“精准控制”,再到AI领域的“从零感知”,每一部分都带来了新的启发,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之间的关联与落地价值。

        先说Spring Boot。以前总觉得它“简化配置”是最大的优势,但这周算是摸到了它的“内核”。为了理解自动配置原理,我特意研究了@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的组合逻辑,发现它背后通过META-INF/spring.factories加载EnableAutoConfiguration的类。试着手动排除DataSourceAutoConfiguration时,才真正明白exclude属性的作用——原来框架的“智能”背后,是无数个条件注解(如@ConditionalOnClass)在精准控制。更有趣的是动手打包了一个“工具类Starter”:把常用的RedisTemplate配置、Jackson日期格式化封装成my-utils-starter,通过spring.factories注册自动配置类,最终在其他项目中只需引入依赖就能直接使用。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Spring Boot的“约定”不仅是简化,更是为扩展留足了空间。此外,多环境切换(dev/test/prod)和@ConfigurationProperties绑定自定义配置项(如app.upload-path)也解决了硬编码的痛点,项目配置管理一下变得清爽起来。

        再聊高级Maven。过去用Maven只懂mvn clean install,这周算是挖到了“隐藏技能”。研究生命周期时发现,package阶段会默认执行test,但可以通过-DskipTests跳过;为了生成版本号文件,尝试用maven-antrun-plugin执行自定义脚本,解决了手动维护版本信息的麻烦。最头疼的是依赖冲突——用mvn dependency:tree分析项目依赖树时,发现spring-boot-starter-web和mybatis-spring-boot-starter间接引入了不同版本的Jackson,通过<exclusions>排除旧版本后,终于保证了依赖的一致性。此外,把单模块项目拆分成api、service、dao、common四个模块,通过<parent>统一管理版本,<dependencyManagement>约束子模块依赖,构建效率提升了不少,新人克隆代码后只需mvn install -pl service,web -am就能快速启动,维护成本明显降低。

总结这周的学习,像是经历了一场“技术串联”:Spring Boot让开发更高效,高级Maven让项目更可控,AI则打开了“技术赋能业务”的新视角。以前总觉得AI离后端很远,现在发现它更像“高级工具”——只要掌握数据和方法,就能为业务创造价值。技术的发展从不是孤立的,无论是Spring Boot的“约定优于配置”,还是Maven的“依赖管理”,或是AI的“模型训练”,本质都是为了让开发更简单、系统更稳定、业务更智能。而这,或许就是技术最迷人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