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坐动车,忘了带身份证
以前要出门,常会忘记一些东西,有人支招,只要记住“伸手要钱”(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其他忘带关系不大。记得了这基本的,真的没遇大的问题。
后来大家的钱都放在手机里面,门锁也大多为密码或指纹锁,所以出门只要带手机跟身份证问题就可以了。手机一般不离手,只要记得拿身份证,基本都就顺利出行。
要出门,身份证是很重要的,乘车要用,办理住宿要用,各种场所、办理各种事务都要用,这我心里清楚。我知道自己现在记性越来越差,我只能挑重点,记住一两个重要的。而且要提前做好关联,把重要的和我会随手做的进行联结,这样就算记不住,已形成肌肉记忆的这些习惯的,也能带动重要事物不丢。就像这次,我早早地就收好了身份证,放在背包的小袋子里。背包出门一定会背,这样携带和查找都方便
快出门坐车检查东西时,感觉身份证放得太里面,下雨天,要乘车不好拿取。于是拿出来准备放在一个更显眼,更外面的地方。
要用时,找不到身份证了。可能拿出后随手放桌面,还没放进包里,就有另一件事让我分心,忘了放包里。
儿子说没有身份证也能坐动车。在儿子的指导下,我在铁路12306APP中,温馨服务一栏找到了“临时身份证明”,刷脸验证,操定。想着到深圳住的是宿舍,不用身份证也能顺利入住,要回家找也不方便。就这样出发了。
2.意料之外的颁奖
到深圳光明中学办理完入住后,我便径直前往报到处帮忙。我深知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比较木讷,于是便默默地打起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帮忙引导报名,查找并协调安排住处,尽我所能为大家分忧。虽然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能为活动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心里也感到十分踏实和满足。
曾曾老师向我要了第五期“挑战300天”成功者的名单,说晚上要颁奖。我在挑战群里发了条信息,告知大家晚上要颁奖这件事。主要想着,大家知道后,可以尽可能不错过。不过,我用了“据说”这个词。因为在“教育行走”这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场域里,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很难预料。
在节目后半段,每当一个节目结束,我都会忍不住想:是不是该颁奖了?这种期待和紧张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晓霞院长上台呼唤大家,宣布这是最后一个节目,我才终于确定——果然,还是出了变数。
晚会有一个颁奖环节,奖项分别是“十全十美”“最强发起人”和“最美公益讲师”。其中,当提到要颁发“十全十美”奖时,我是最为期待的。这个奖项是颁给十届“教育行走”活动都参加的营员的。
由于前五届营员数量有限,审核标准非常严格,如果不是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连续参加两届以上的营员都会被刷下来。
第五届颁发的“教育行走痴情奖”是针对五届都参加的营员设置的,当时包括我在内,只有8人获得了这个奖项。这里特意提到“包括我”,是因为严格意义上,我并不完全符合评选标准。
因为在五届活动中,我真正到现场参加的只有两届。不过,评奖时两位发起人都认为这个名单中应该有我。因为我每一届都是深度参与的,即便没有到现场的三届也不例外。
第一届,我作为场外参与者,撰写的两篇活动感悟分别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和《教师博览》上。第二届,我是第一个提交活动感悟文章的人。第四届,我远程协助处理各种事务,虽然没有到现场,但我的工作得到了承办校领导的高度肯定,他们还贴心地寄来了刻有学校标识的水杯等纪念品。因此,我被特批成为“教育行走痴情奖”获得者之一。
这一次,我以为自己也能获得“十全十美”奖。毕竟在后面几届活动中,我只有第九届没有到现场,但与“教育行走”相关的事务我从未落下。然而,当晓霞院长宣布获奖者名单时,我的名字并未出现。尽管我对这个奖项特别期待,但严格意义上,我确实不符合获奖条件。所以,失望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不过,刀哥在颁奖环节特别提到了我。那一刻,那份被看见、被肯定的温暖很快取代了我短暂的失落感。我知道,无论是否获得奖项,我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比任何奖状都更让我感到欣慰。
没想到惊喜很快就跟上了。当“最强发起人”名单公布时,我居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我发起的教育行走陪伴教师日常成长的活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写作活动已经坚持了五年。今年,这个活动还进行了强力升级,更名为【醒走者年度课程】“挑战300天·读写醒走营”。这不仅是对我长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的极大认可。
给我颁奖的是“教育行走”发起人之一,大家口中的“刀哥”,也是我的师父——谢云老师。在颁奖时,他还分享了一件让我无比感动的事情:他为我的新书《一粒尘土也有她的光芒》写的序言《小尘和她的光》,他选择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推送。那一刻,我幸福得晕乎乎的,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3.志愿者事务的意外
这次教育行走是第十届,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特别希望能全身心投入,不被其他事物干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提前对志愿者事务做了周密的安排。这样,我就可以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地参与每一个环节,尽情享受教育行走带来的每一份收获。
这次在吴肯林老师的助力下,我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拍摄队伍。吴老师根据每位老师的特点和拍摄设备,进行了精准的分工,并建立了直播相册。
昨天,拍摄组发布了1000多张照片,这些照片确实很美,很好地展示了参与者明亮的精神状态。然而,我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报道组所需要的素材几乎找不到。
经过倒查原因,了解到以下情况:有一位负责拍全景的老师虽然到了现场,但没有带设备;另一位老师的设备坏了;还有一位老师中途因身体不适离开了会场。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图片报道组和小视频制作的大部分素材都依赖于此。但我没有时间纠结。遇到问题,接受现状,尽快想办法补救,解决问题——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在“教育行走”中,所有的志愿者都毫无报酬。他们也想全身心参与活动,但为了让活动的精彩更好地呈现,他们在紧张的活动之余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那些乐意抢任务当志愿者的人,我都为他们点赞。他们做得不够到位,可能有各种原因,我都能够理解。我一般不会把精力花在追责上,而是想着后续如何调整,才能做到最好的状态。
为了解决素材不足的问题,我迅速想到了两条途径。首先,考虑到全体营员手中的手机或相机也能拍到不少精彩瞬间,我马上在两个行走群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大家好!摄影师的专业摄影很美,必须给个大大的赞。不过,大家手中的相机或手机也一定留存了许多精彩的瞬间。期待大家把今晚拍到的美照或小视频发到群里,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好。”其次,我想到每个节目的发起人和他们的朋友都会特别关注那个节目,并且会拍照记录。于是,我制作了一个表单,并求助于晚会总负责人郭菲老师,希望她能帮我精准对接到每一位节目发起人。同时,我附上了这样一条信息:“各位发起人好!为了更好地呈现各节目的精彩瞬间,我们需要大家选取2-3张活动照片(也可以向亲友团求助),并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报道稿(可以是节目主要内容或特色,也可以包含参与者的反馈)。请尽量在22日中午12:00前提交,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想法和结果之间肯定会有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坚信: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这个乌卡(VUCA)时代,不确定性是常态,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