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硕士投比亚迪,连面试都没捞着,不是学历不够,而是“本科出身”不配。
HR一句“问你母校”,直接把人钉死在“非纯血985”的耻辱柱上。这哪是招聘?分明是搞学历血统论。
更荒诞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堂堂“国防七子”、211顶尖强校,在某些企业眼里竟成了“污点”。仿佛一个人从普通高中逆袭考上985研究生,不是励志故事,而是简历上的原罪。
我们总说“努力改变命运”,可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你可以考研翻身,但HR只认你十八岁那年考了多少分;你可以读研进名校,但他们只看你第一学历是不是“根正苗红”。
这种逻辑,等于宣告:寒门学子再怎么拼命,也洗不掉出身的“烙印”。
这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就业市场的病态缩影。
当岗位有限、求职者爆炸,企业就不再看能力,而是用“学历筛子”一刀切,清北复交优先,985本硕双全次之,其他?抱歉,系统自动过滤。
于是,北大毕业生去当协警,海归博士送外卖,985硕士被拒之门外……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机会被人为锁死在狭小的“血统圈”里。
更讽刺的是,这些企业一边高喊“唯才是举”,一边把招聘变成“查三代”。你研究生期间发过论文、做过项目、拿过奖学金?没用。
只要你本科不是985,简历连HR的眼睛都进不了。这种懒政式筛选,省了面试成本,却扼杀了无数真正有能力的人。毕竟,谁规定只有“一路名校”的人才配优秀?
而那些曾经被视为“保底”的大厂,如今也成了香饽饽。过去学生眼中的“守门员”,银行、国企、比亚迪,现在个个门槛高筑。
你以为退一步能海阔天空,结果发现连退路都被名校生挤爆了。普通学生想靠努力逆袭?对不起,赛道已经提前封顶。
最悲哀的是,这种“学历歧视”,正在自我强化。因为企业只招985本科,所以学生拼命要上985;因为高考定终身,所以家长疯狂鸡娃;因为内卷加剧,所以更多人考研考博……
可最终呢?高学历泛滥,岗位不变,只会让筛选标准越来越苛刻,直到连“中科大硕士”都不够格。
我们该反思:教育的意义,到底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制造一张张“出身证明”?如果社会只认第一学历,那专升本、考研、跨专业转型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努力十年,不如高考一役,那寒门子弟还凭什么相信奋斗?
比亚迪或许觉得自己在“择优”,实则是在用懒惰代替判断。真正优秀的企业,敢于打破标签,看见个体价值。
华为曾招过三本程序员,腾讯有过专科架构师,他们看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从哪里来。
别让“本科出身”成为新时代的阶级枷锁。否则,再多的985硕士,也不过是困在学历牢笼里的精致囚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