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烧造分相釉(液液分相釉“二液分相釉”)最早始于两晋时期,进入唐代以后,开始大规模烧造,南宋~元代达到烧造数量的高峰时期,其中还为官方烧造贡瓷,直至明清。
北方烧造分相釉始于唐代,俗称“唐钧”,代表窑口为鲁山段店窑等。“钧瓷(钧窑)”属于分相釉(液液分相釉“二液分相釉”),史书记载“均窑(当代改为“钧窑”)”一词的使用是在明代晚期,此称谓流行于民国时期,近代及近现代之前,称此类品种的瓷器为“花瓷。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可以肯定南方分相釉的烧造早于北方分相釉的烧造年代。但不能肯定的是,婺州窑影响了鲁山窑,还是存在互相影响的可能性。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上看,可以肯定的是,南方分相釉(婺州窑的南方分相釉)是“原生”的,属于原发性特征,也早于南方各个其他窑口(包括吉州窑)。
吉州窑的遗址发现较早,我们在吉州窑的个别品种中,也发现有南方分相釉的品种器物。吉州窑的分相釉产品烧造于南宋晚期,由于二十一世纪之前,当时人们对南方分相釉的研究属于空白,无法将其归类,只能概括性的称为“吉州窑类型”。直至朝鲜新安沉船的发现,打捞出水了大量婺州窑钧瓷类型器物,以及后续浙江婺州铁店窑厂、武义窑厂的发掘等等。至此,南方分相釉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古代南方分相釉面的分相液滴分布密集、尺寸偏大,有的甚至间距也较大(丝状淌釉型),目视整体釉面较为自由奔放、洒脱,品种与器型极为丰富。是一直延续唐代钧瓷釉面的大液滴分相窑变特点。便于视觉区分,可俗称为“大液分相”。(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唐代,南北钧瓷同为“大液分相”时期。南方钧瓷始终延续“唐钧”的“大液分相”风格,直至明清。)
著者使用“奔放、古朴”这一形容词来描述南方分相釉,是用于区分唐以后的南、北方分相釉而言的。但要说明的是,北方分相釉在唐代(鲁山段店窑)时期,也属于此类“大液分相、奔放、古朴”的窑变风格特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方分相釉始终延续、继承了唐代的“花瓷”的“大液分相”的核心特征,器物腹部以下部位并具有明显的“两次上釉痕迹(两次上釉一次入窑)”,其中,时代越早,两次上釉痕迹的交界线越清晰,越明显;相反,时代越晚,两次上釉痕迹的交界线越模糊。婺州窑类型的南方分相釉(南方钧瓷)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代分相釉(第一代二液分相釉)特征”,至明清,从无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