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我们说孔子在学术上讲究一以贯之,反对“意,必,固,我”。在官场上倡导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与国家同患难。反对以己之私,谋己之利。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要懂得舍弃甚至是牺牲个人利益。
但其实孔子在官场并不如意,即便是到了晚年,也难逃被请辞的命运。这大概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了。他的政治构想是很有自己的见解的,但君主并不听从。也就是说,他无法做到真正的“从政”,最后只能选择“为政”。
这里我们先区分一下从政和为政的概念,从政就是实际做官,而为政是影响政治。相较而言,可能孔子更适合为政,因为自己有学识,有大智慧,那么他可以选择游说君主,或者是教育学生,从而通过这种方式去为政。
但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孔子如何教育学生?
据李零先生研究,孔子的学生前前后后有三批。而在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到现在,也很吓人。大有一个人既创办了清华,又成立了北大之意。这些都还是记录在史册的,也就是有编制的,那编外的就更多了。
很多人可能都误以为孔子“有教无类”是什么样的人都教,没有位置卑贱之分,也没有种族之别。这种理解其实是不正确的。
首先,有教无类是一种结果。
有教无类并不代表着无类而教。也就是说,孔子的招生是有一点条件的,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可以消除一些差别。比如说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狂妄,有的人乖张。有的人孝顺,有的人叛逆。那么孔子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消除这些差别,而不是说什么人他都去教。
孔子有两句很出名的话。第一句,有教无类。第二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带上十条干肉,我们没有不能教诲的。所以在孔子这里,身份地位,种族地域都不是问题。不过我比较赞同另外一种说法,束脩可以理解为一种约束和自律。换言之,来拜师,你得服从管教,还得有点诚意,不然我不教。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这种无地域种族歧视,无身份地位尊卑之分的教育观念,即便是放到现在来说,足以让很多人汗颜。
而孔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一构想,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即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
其次孔子都教什么呢?一是做官,二是做人。教育的形式,圆桌会议,头脑风暴。
孔子的教学,也有四教之说,即“文、行、忠、信”。分别就是历代文献,社会实践,道德修养,行为准则。如果归结为两个大类,一是道德,二是政治。所以我们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问更加倾向于做人和做官。而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也说过,孔子是很想做官的,而且他做官的目的也是想去实践自己的学问,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而在前面我们提到一点,孔子在官场其实并不如人意。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为政,就是通过不断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去从政,施政,以此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虽说孔子的官场不如意,但在教育上,可以说是非常给力了。不管是束脩而学,有教无类,还是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都无可挑剔。因此我们前面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是教育家,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