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先生学

陶行知在教育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先生的影响力更是深远。

继《教学勇气》(帕克·帕尔默)之后,和小伙伴们拿起这本《重读陶行知》慢慢啃读,把过去一二十年职业生涯中所欠缺的教育教学理论性著作的账,一点点补回来吧。尽管开始的太晚太晚,但,做则必行。

李镇西老师堪称“研究陶行知”赛道里的专家中的专家,经由李镇西老师的文字,可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做人魅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之后再去读陶行知的原文可能难度会降低不少。

今日啃读“大先生陶行知”这一小节,属于提纲挈领的内容。

民主之魂,教育之光。

八个字,是对陶行知最精准的解读吧。

一、民主之魂

李镇西老师从政治、生活和教育三个维度来解读“民主之魂”。

1.陶行知终其一生的政治理想是从民主出发,走向教育民主。

追求民主,从上层建筑开始。

2.民主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平等的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贯彻生活每一个细节里。

先生这种生活方式,是兼具小而精和大而全的先进理念,一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尤其喜欢他的消灭“人上人”的观念,树立“人中人”的意识。

这和主席《咏梅》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融入,协作,共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平民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先生的教育实践,或者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共和精神的公民,培养国家的主人,培养共和国的公民,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龄期的孩子,更包括所有人群,今日之学生,明日之成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拥有选择权(有能力做出最合宜的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甚至被奴化),这才是做自己的主人,“小我”怎么做拎得清,才能做好国家的主人,做稳世界的主人。

二、教育之光

教育之光,要散发着中国的光芒,让所有国人都有机会沐浴这光芒,也得让儿童散发光芒,让生活有亮度,让创造、创新深入人心,让教师“学深为师、品正为范”。

1.中国的

早些年诸如“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亮”之类说法甚嚣尘上,让不少人对我们老祖先的好东西缺乏足够的认知,教育就是要从思想自信、文化自信开始,传承5000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平民的

教育不该局限于象牙塔里,应该面对大多数甚至所有人的, 营造人人学习,人人爱学,人人学有所得的氛围,教育财,真的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若真能是这样的,那我们的教育主力军——学生必将“善莫大焉”,父母都能好好学习了,孩子怎能不天天进步?

3.儿童的

儿童最是天真无邪,儿童的童真与童趣是人这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努力进取的不竭源泉。

先生眼里,儿童至高无上。

做教育就要向孩子学习,而不是拿出成人的所谓权威要求孩子、指使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无穷的创造力才能被释放出来。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看孩子班级群里热闹和谐的图片和视频, 感恩几位家长的细心贴心,更感慨感动于儿子两位老师的大爱情怀,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独特的节日。

儿童在这一天过得开心、充实的,就有做过的能量过好未来的每一天。

这不就是先生“教育之光”中“儿童之光”的落实贯彻与践行么?

4.生活的

①生活即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为了喊几句口号?还是为了求学时期的试卷上的分数?

朱永新老师号召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不就是对这五个字最接地气的落实么?

先生的教育观是根植于生活,融合于生活,着眼于生活,从生活出发,最终为了生活。

太多人都丢了生活,忘了生活,以至于丢了自我,丢了家庭,似乎只剩下了工作,于是人就被异化、被工具化了。所以我们该时时谨记,工作、学习最终都是为了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生活也是为了教育。

②教学做合一。

活在当下,以临在的状态活在当下。这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生活哲学。

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

先生则更绝,教+学+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这才叫“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掉书袋。

己立立人,及达达人。

你是如何教的,就是如何学的;你是如何学的,就是如何做的。

表里如一,扔掉知行分离。

5.创造的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先生具有全前瞻性意识,创新、创造才是新时代社会、国家、世界发展的终极要义。

chat—GPT呼啸而来,AI会取代哪些行业哪些从业人员?似乎已见冰山一角;如今的试卷,越来越青睐于学生的解读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单纯的等、靠、要,已无法成为学霸……

这些,还不足以让人洞悉唯有创新才有更多时机,适应未来的创造性社会么?

时时处处人人,教育之光就是创造之光。

6.师范的

上面说了那么多,如何真正践行并落实到地面?

靠“学深为师、品正为范”的教师的呼唤和引领。

教育的品质,取决于教师的品质;高质量的教师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先生如是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思想教育中极重要的一环。

先生不愧为大先生。

其民主之魂、教育之光,足以引领教育方兴未艾。

三、大先生之“大”

先生为什么被尊称为大先生,怎样才能修炼成先生一样的大先生呢?李镇西老师为我们归纳出大先生之大,在道德,在胸襟,在思想,在学问,在智慧。

1.教师得有大信仰

——怀着一颗爱心,心中装有每一个孩子。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2.教师得有大理想

——超越个人的小追求,

——为了民族国家的大担当。

3.教师得有大胸襟

——拥有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

4.教师得有大思想

——不止有一流的知识

——更是长于思考,思考民族的、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教师得有大学问

——有手不释卷的习惯,

——有博览群书的阅历,

——有学富五车的积淀。

6.教师得有大智慧

——能与时俱进的面对难题,

——遇到难题有针对性的策略、技巧和办法。

这就是修炼成像陶行知那样的大先生的“葵花宝典”。

李镇西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我们就该学习继承像陶行知这样一代大先生的品质、风范和传统。

但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培养,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己成长起来的。

这种学习和传承需要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土壤,更需要时代的机遇。

虽说像陶行知那样的大先生很难被超越,虽说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先生,但不妨碍我们朝着大先生的方向孜孜不倦,努力进取。

跟着大先生学习,穿过普通教师,来到优秀教师,奔向卓越教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