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六项精进实践”,第37天—你的钱用对地方了吗?

投资的时机: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见各种投资机会:购人土地、建造办公楼、买人机器设备,等等。但在这种时候,经营者往往动不动就向银行贷款,这样做真的不要紧吗?投资涉及的金额越大,越讲究行动的时机和方法,若有分毫闪失,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伤。这是极其关键的问题。尽管如此,因投资失败(不过许多人直到最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而导致经营崩垮、破产倒闭的企业仍然络绎不绝。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投资?(1)仔细审视是否真的必须从事这项投资。就算有必要,也要考虑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大规模,那么豪华或先进,以及是否必须在现在投资。老师告诉我们,在这时,经营者绝对不能顾及任何虚荣和面子。(2)考虑企业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财务实力。也就是说,要考虑手里是否有现金,未来的资金周转是否会受到影响。不少人错以为当下的销售额会一直不变,于是依据这个销售额,草率定出每月还款金额,并通常在借钱之后才考虑如何还款。然而预测的销售额再高,也只是预测而已。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地震、客户破产.....在当今社会,发生什么事根本难以预料。“谁能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到时可不是抱怨一句就能了事的。

是“经费”还是“开销”:企业“经费”原本的意思是“为了取得销售额和利润,直接或间接投人的费用”。跟事业没有关系的费用,即使有发票,也算不上“经费”。在高明的经营者眼中,花出的费用能产出投人金额三倍的回报,才会被当作“经费”。即使收人增加,只要没有产出利润,所花的费用就不是“经费”,而只是“开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初级水平的经营者错将与事业无关的“开销”当作企业费用,认为“只要有发票就是经费”“公司买的东西都算经费”。不是报销了的费用就是“经费”,而是因为它是费”,所以才可以报销。报销与业务相关的“经费”属于“中级”水平;利用经费产出“利润”属于“高级”水平;而用“经费”赚取三倍以上回报,才是“经营高手”。再者,只要是“经费”,即便没有发票,它也是“经费”。所以,就算发票丢失或原本就没有发票,也不必感到沮丧。因为企业需要向第三方(譬如税务署等)提供花费凭证,所以只要制作“支付证明”,说清楚支付日期、对象、金额和具体内容就可以了。

经费“极”小化:塾中有一位大前辈,他的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日元。在遭遇百年一遇的雷曼事件时,他说:“为了削减经费,我们甚至连自家晚饭时吃几个菜都要考虑。”这种对经营肃而认真的态度使我深受震撼,久久难忘。我一边向前辈们学习,一边在自己公司里踏实地实践经费最小化,日日在经营中厉行俭朴节约。其间,我所在的地区要举办一个为期三天的学习会,老师会来授课。我是本地的老垫生,因此有幸被委派接待老师。当所有行程结束之后,老师要乘坐新干线去东京出差。不知道什么原因,三天以来一直陪伴他左右的秘书这次却不陪他去。我问:“秘书为什么不去?”老师答:“太浪费新干线的车费。”老师已年逾八十,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一万亿日元,又是日本代表性企业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到东京的新干线车费对他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在我看来,如果有秘书同行,至少有人帮着提行李、叫出租车、安排去目的地的路线,不管怎样都会方便许多,但老师却要独自前往。原来,这就是经费“极”小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