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山川风物。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选了《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共四篇古文五首古诗。
《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在学习《答谢中书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相同之处,可以从文章结构、内容、语言形式、写景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
一、文章结构
两篇文章都是先从后分。《答谢中书书》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文章,全文紧扣“美”分别写四季之景、晨昏之景。《与朱元思书》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山水特点,然后分别写山与水。
二、内容
两篇文章都写山川风物
三、语言形式
两篇文章都以骈偶句为主,大多是四字句(《答谢中书书》),间或有六字句(《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骈四俪六”,这也可以让我们领略六朝骈体文的特点。感受骈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特点。
四、写景方法
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注意都观察角度的变化,俯仰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水接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如视听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视觉来写四季美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从听觉写山间早晨充满生机。《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视觉,化静为动,把千姿百态雄奇秀美的山写得富有生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水声的清越,猿鸟啼鸣的婉转,各种声音和谐悦耳,听觉。
光影变幻。
《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阳光与色彩斑斓的石头交相辉映。《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人在山谷间感受到独特的光影变化。
五、表达方式
两篇短文都以描写为主,又以抒情议论点题。
六、表达情感
两篇短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风物的热爱。《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作者沉醉山水美景由衷的感慨赞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世俗之人沉醉于俗务,不能欣赏山水之美的惋惜与遗憾,又委婉表达自己愿意与古往今来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意愿。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世务者,窥谷忘返”意蕴丰富,可见山水之美对人的影响,可见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对世俗之人追名逐利的鄙夷。
如能把《答谢中书书》所学,迁移到《与朱元思书》,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