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阻的热传导误差:精准测温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温度测量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结果的准确性。
在工业测温领域,热电阻作为中低温区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器,以其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的特点备受青睐。然而,即使是性能优异的测温元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显著误差。其中,热电阻本身的热传导作用带来的附加误差往往被忽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热电阻测温的基本原理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铂和铜制成的热电阻,其中铂热电阻的测量精确度最高,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还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工业用热电阻一般采用Pt100、Pt10、Pt1000、Cu50、Cu100等类型,铂热电阻的测温范围通常为-200~800℃,铜热电阻为-40~140℃。以Pt100为例,其在0℃时阻值为100欧姆,-200℃时为18.52欧姆,200℃时为175.86欧姆,800℃时为375.70欧姆。
热传导误差的产生机制
热电阻测量温度时,其保护管与被测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对流、辐射和热传导。其中,热传导作用是导致附加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热电阻安装在设备或管道上时,如果保护管与被测介质接触不充分,或者保护管本身的热传导性过强,就会通过保护管向外传导热量,导致测温元件感知的温度与被测介质的真实温度出现差异。这种误差在高温或低温测量环境中尤为明显。
热电阻的热传导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保护管与工艺设备之间的热传导,如果工艺设备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较大,热量会沿保护管向外或向内传导;
二是电阻体引线的热传导,引线材料会像“散热片”一样,将热量从测温端传导出去。
影响热传导误差的因素
插入深度是影响热传导误差的关键因素。为了使热电阻的测量端与被测介质之间有充分的热交换,应合理选择测点位置。热电阻测量时,其插入深度应不小于热电阻保护管外径的8-10倍,尽可能使热电阻受热部分增长。
对于测量管道中心流体温度的热电阻,一般都应将其测量端插入到管道中心处。如被测流体的管道直径是200毫米,那热电阻插入深度应选择100毫米。对于高温高压和高速流体的温度测量,可采取保护管浅插方式或采用热套式热电阻。
保护管的材质和结构也会影响热传导误差。保护套管的热导率越大,壁厚越薄,热传导误差就越大。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热导率小的材料做保护管。
介质的状态同样不容忽视。被测介质的放热系数越大,热传导误差越小。例如,气体介质的放热系数较小,热传导误差就较大;液体介质的放热系数较大,误差相应较小。

减少热传导误差的有效措施
为了减小热传导带来的附加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证足够的插入深度。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尽可能使热电阻受热部分增长,同时热电阻应尽可能垂直安装,以防在高温下弯曲变形。
选择合适的保护管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以减少沿保护管轴向的热传导。
采用裸丝热电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裸丝热电阻可以消除保护管带来的热传导误差,但需注意环境条件是否允许。
加强保温措施。对暴露在环境中的保护管部分进行保温,减小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从而降低热传导误差。
优化安装方式。尽量避免在阀门、弯头及管道和设备的死角附近装设热电偶或热电阻,选择有代表性的测点位置。
其他常见的测温误差来源
除了热传导误差外,热电阻测温系统还存在其他几种误差来源:
分度误差:标准化的热电阻分度表是对同一型号热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而具体使用的热电阻体往往因材料纯度、制造工艺有所差异,这就形成了分度误差。
自热误差:这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电流流经热电阻时产生温升而引起的附加误差。我国工业上使用的热电阻限制电流一般不超过6mA,这样可以把温度误差限制在0.1℃以内。
线路电阻变化带来的误差:当环境温度变化10℃,导线电阻变化为5Ω时,二线制接线误差可达2℃,而三线制接线仅为0.1℃。这就是为什么工业测温中多采用三线制接法的重要原因。
显示仪表的基本误差:显示仪表本身的准确度等级也会影响整个测温系统的精度。例如,0.5级的数字温度指示仪的基本误差是量程范围的0.5%。

合泉仪表科技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
在温度测量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合泉仪表科技有限公司深谙此道,多年来致力于提供高精度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
我们的铂热电阻温度计采用特殊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有效减少了热传导带来的附加误差。通过优化保护管结构和安装方式,确保在各种复杂工业环境下都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数据。
合泉仪表科技深知,精准的温度测量是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我们的热电阻产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多次性能测试,确保在分度误差、自热误差等方面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