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四月初九。小雨转阴。

晚,《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六堂课,与诸同道共修。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太阳失其正常运转,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失其正常运行,人就会折损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而人的健康无病是因为阳气向上布外,保卫身体免受病邪的侵袭。

这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阳气,就像天与太阳,失掉了它们本来的作用,就会折寿,生命就无法彰显。因此,上天的运行和存在,是凭借太阳来彰显的,而人体的阳气,也是按照同样的规律,向上、向外,发挥护卫身体的作用。

这里说“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像天和太阳。天和太阳当然是两个东西。天是气,太阳是阳,是能量源。所以是不一样的。“失其所”是说天若不明,则气虚;太阳若不显,则火力弱。这两项一弱,对于人体就是折寿,就是生命丧失活力,暗淡无光。“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所以,天以太阳为光明,那么人也应当以阳气为光明。

2003年的“非典”,对西医是一次重创,但对中医是一次复苏的机会。于是,2004年,中医的“扶阳派”上升起来。本来扶阳的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就有扶阳的意思。但是从宋明理学以后中医开始出现了滋阴、寒凉、温病等学派,诸方林立,一派寒凉,滋阴派占了上风。西医进来以后,又按照西医的思维来开始活血化瘀。比如肿瘤本来就属于寒凝,再上寒凉的药,就等于雪上加霜。而活血化瘀,似乎从道理上讲对治肿瘤,但如果病人元气已经很弱了,活血化瘀就更加伤人。因为真正的活血化瘀,靠的是人体的元气,不是药,药只是帮忙调动元气的。比方说,你胳膊被撞了一下,青紫了,有瘀血了,不用药,几天以后也会好,因为元气会过来排瘀血。但你如果把那块青紫瘀血割下来,放到活血化瘀的药里,肯定没有作用,青紫照样青紫,瘀血照样瘀血,因为没有元气在发挥作用。

《黄帝内经》也是主张扶阳的,尤其《生气通天论》这一篇给扶阳之说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扶阳的过程也是有风险的,病人不容易被接受。还以肿瘤为例来说,扶阳属于温化,在化掉寒凝的过程中肿瘤会先变软变大,虽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越来越严重了,病人往往就不接受。活血化瘀化不掉,他能接受。滋阴滋补他能接受,觉得自己吃的是补药吗,补药总不会有坏处。西医开刀切掉,再长再切,他也愿意。但就是变软变大他不干。你就是告诉他,把正气扶起来,正气足了以后,肿瘤就会萎缩、枯萎,他还是会犹豫不决。总之,不管是吃饭,还是吃药,都得靠自己的阳气化,就是这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天的运行要靠太阳,人的命要靠自身的阳气,一切都要自己靠自己。人没阳气,就保护不了自己,病就会上身,生命就会折寿。

阳气缺失,人会怎样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下面就一项一项接着讲了。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fan)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思维相代,阳气乃竭。”人若受寒邪侵袭,就会意志不舒畅,就会坐卧不宁,如同受到惊吓,神气因此就飘浮不固。若为暑邪所伤,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出现喘促的症状,喝喝有声(像大声吆喝)。如果暑邪内攻于心,就会表现得较为安静,此时身体虽然不烦躁,但由于气伤体虚,也会出现多言多语、身体像炽热的炭火一样发热等现象,此时只要出出汗,暑热即可消散。如果受湿邪侵袭,头部就会十分沉重,好像被东西包裹着一样。如果湿热相兼,没有及时排除,就会使大小筋脉受到损伤,致使大筋收缩变短,小筋松弛变长。而大筋短缩会引发拘挛(juluan),小筋松弛会引发痿弱。如果受风邪侵袭,将会导致浮肿。如果上述的寒、暑、湿、风四种邪气交替伤害人体,就会使阳气衰竭。

这一段讲了四条。第一条就是“寒”。可见寒对人伤害最大。如果人受了寒,阳气就受损。打仗经常说“保卫战”,对人体来说,保卫战就是保护卫气的战斗。保护卫气,就是保护阳气,就是让身体不受寒。寒能使阳气受损。只要有寒气,“欲如运枢”。“枢”就是枢纽、门轴。“欲如运枢”就是你的欲念老是开开合合,一会开门一会关门,欲念飘浮不定。“起居如惊”,就是说人受寒后,坐着也不安,躺着也不安,坐卧不宁。“神气乃浮”,神明也浮躁不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寒邪伤了阳,伤了卫气,体表就虚了,这时候人就虚阳外跃,所以神明不定。医圣张仲景之所以把他最重要的著作叫《伤寒论》,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最怕寒邪凝聚,寒邪最伤阳。

第二条是说暑邪伤阳。暑邪,就是热,过分的热就会让人出汗。出汗不仅伤阳,还伤里面的血,因为汗为心液,血汗同源。不要小看伤了阳、伤了血这事,一旦用药不当,就有可能造成皮肤病或血液性疾病。所以大家要警惕,有病就怕治错了、治坏了。一些牛皮癣病人,最初就是因为一次感冒发烧治错了,所以形成了严重的皮肤病。出汗多,液就不足;伤了血,血也不足。这两者不足,人就会“烦”。烦是心病,就是心里乱。躁是肾病,就是腿脚躁动不安。“烦则喘喝”,“喘喝”就是呼吸急促,唉声叹气,心神不定。“静则多言”,是说如果血、汗丢失得太多,里面就空了、虚了。虚了人就特安静,不是那种正常的安静,而是反应迟钝。多言,就是反复叨叨,总说重复的话,一件事、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说,这就有点近乎傻了,脑子不灵魂了、不转了。“体若燔(fan)炭”,是指全身发热,就像炭火一样。“汗出而散”,是说浑身发热的症状,会随着出汗而消失。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伤阳的渠道非常多,冷了伤,热了也伤。人为什么会死亡,就是因为阳气全被这些东西伤掉了。

第三条说“湿”。假如湿气重的话,就会出现“首如裹”,头上就像戴着一顶箍得紧紧的湿帽子。《黄帝内经》里是这样说。《伤寒论》里的描述是: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遇到这种情况,都不用把脉,先喝三天小柴胡汤,这个症状一下就消失了。还有带状疱疹,也用小柴胡汤,很快就好。带状疱疹用西医治,要花很多钱,关键还受疼、遭罪。用老祖宗的办法,既简单又实效。所以要好好学,要多读书。

“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是说如果湿热不去,人体大筋就会萎缩变短,小筋就会松弛变长。萎缩变短会造成拘挛(juluan)症状,松弛变长会造成萎弱无力的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湿气伤阳,就伤了膀胱经,膀胱经一伤,筋就受伤。“筋”在我们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十二经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十二经筋却是实实在在的。筋与肝、与膀胱经关系最为密切。“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藏象论》)。“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灵枢。终始》)手爪的筋就属于小筋。早晨,手打不开,叫晨僵,属于“血不荣筋”,原因有三:一是,心血不足,到不了末梢;二是,肝血不荣筋;三是,湿气重,所以手爪不灵活。手指小关节疼痛同时也是肺的问题,肺气又跟怨气有关。比如有些妇女手指小关节疼痛,这其实跟在月子里劳作受寒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是怨气大,觉得自己在月子里也这么辛苦,自恋自艾所致。而大筋出问题,比如后背佝偻(goulou)等,则属于膀胱经阳气大衰的病症。这些年流行拉筋,很好,但不可以过了。首先,拉筋可以除湿;其次拉筋可以刺激生血,血荣筋后,原来硬的筋就变软了,就有弹性了。拉筋其实没那么复杂,很简单,坐着时,两腿伸直,把五个脚趾拼命上抬,小腿的筋就有拉伸的效果,而且心气也会沉静很多。

第四条,“气”。气虚则生肿胀,发展到四肢轮换肿的时候,就说明阳气已经衰竭了。“四维”就是四肢,“相代”就是轮换。只要是肿,就是阳气大伤。阳气不足,水湿无法代谢,运化无力,湿气泛滥,就肿胀。水湿初起,上眼皮肿;发展途中,则咳嗽,咳嗽是想把湿邪宣出;等到出现面色苍黄、阴股间寒冷、脚踝肿、腹大时,水湿已成气候,则难治矣。湿邪滞留于肠外,则是息肉;在子宫,则为囊肿、肌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