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回忆录》作者: [英] 弗朗西斯·克里克

。。原作名: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ISBN: 97875710010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自传。在这本书中,克里克事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里他所参与的科学工作,主要笔墨集中在自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1966年破译遗传密码的这段时间。克里克记录了他看来具有普遍教益的科研经历,关于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从这些失败的故事里,更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考和坚持。


。。作者简介 。。

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2004)

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1953年,他与吉姆·沃森合作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此荣膺1962年诺贝尔奖。他对分子生物学的其他贡献还包括:预见了转运RNA的存在,提出了中心法则,领衔破解了遗传密码。后半生转向脑研究,主攻意识问题,并著有《惊人的假说》一书。


。。精彩短评。。

#

这里有一个公案就是富兰克林在双螺旋发现中的地位,看完了就感觉和足球也有点类似,主要就是会记住那个临门一脚的人,可是科学中却很少有助攻榜。

#

Crick的《狂热的追求》与Watson的《双螺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充分透露出二位作者的性格差异。Crick虽然是有名的话痨,但物理学出身的他科研态度严谨,写出来的自传也就比较一本正经,经验总结多而八卦少。而Watson则是浓浓美国味,将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写成了好莱坞电影。由此来看,吃瓜群众适合读《双螺旋》,学术工作者适合读《狂热的追求》。本书中Crick提出的最重要的思想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的本质不同:自然选择这一“简单”机制日积月累创造出了复杂的现象,使得奥卡姆剃刀标准不适用于生物学。换言之,生物学不可能找到牛顿力学那样简单精确的框架,而应追求宏观概括。其实推广一下,我觉得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适用于经济学、人类学等所有以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克里克的回忆录还是比较值得一读,尤其他六十岁时还坚持思考年轻时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尽管他作为生物学家的起步比较晚,但只要路走对了就能到达彼岸,甚至还能剩下时间浏览更多风景。问对问题就接近正确答案了。

#

我同时发现,领域里还有一个禁忌话题,它就是意识。事实上,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往往被视为衰老的标志。^-^

#

终于看了新版。克里克在七十岁之后写的这本回忆录,对“双螺旋”的发现过程,做了更中肯的评价。而同时,也更重要的是,他耐心阐述了应该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构建理论(模型)和实验之间的的关系,通过当时与富兰克林等人的研究对比可以细细体会。从传记来说倒有些不足,克里克对个人生活着墨不多,正如引言所言,他更看重生物学思想。

#

书摘:

生物学研究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漫长岁月中发生的自然选择......生物学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同时存在着许多一模一样的复杂结构......如果仅仅是偶然因素,而没有自然选择,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虽然奥卡姆剃刀原则在物理学中有用,但对生物学研究却可能有害。因此,用简单和优美来指导生物学研究恐怕失之草率。虽然有人认为DNA分子既简单又优美,但是我们不要忘了,DNA分子几乎肯定出现于生命的源头,而彼时自然界还非常简单。

......要提出一个好的生物学理论,我们必须透过演化产生的叠床架屋,看到背后的基本生物学机制,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它们可能已经被其他次级机制遮蔽。在生物学家看来无比复杂的进程可能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因为大自然只会在现有的机制上添砖加瓦。

自然界中的杂合体往往不育,但科学里的情况往往相反:交叉学科往往特别有繁殖力,那些太纯的学科往往会枯萎。

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时,如果不知道更高阶的层次,人往往就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这么说固然不错,不过,要牢牢确立事关更高阶层次的理论,证据往往来自于低阶的细节。其次,研究低阶水平会得到探索性数据,它们往往对构建新的高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暗示。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