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怎么拒绝被爱的

一个人只要拒绝爱,就会得不到亲密感。有的人觉得很无助、很孤单,觉得自己没有人爱。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被爱的。一个人体验不到被爱,不是因为没人爱,而是因为拒绝了爱。

人就是这么矛盾,一方面需要爱,一方面又拒绝爱。一个人拒绝爱的逻辑就是:

只要你没按我期待的样子做,只要你没让事实按我期待的样子发生,这统统都能说明你不爱我,说明你不在乎我、不重视我、不认可我、不喜欢我、不……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泛化:把不爱的时刻,当成不爱我

没有人能在所有时候、所有事情上都是爱你的,别人不是你的蛔虫,不是你的仆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无法给你足够的爱。也许此刻对方没有把注意力指向你,没有关注你。这时候你可能只要提示一下他,他就会愿意重新给你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与他人的关系处于一种不作为的悬浮状态里,没有刻意去爱,但不代表不爱。而当你想要证明自己不被爱的时候,你就会把一切没有正在表达爱的时刻都解读为不爱,会把别人的不作为解读为不爱。这时候不被爱的逻辑就是:你没做A,就是不爱我。比如说:

“你不送我礼物,就是不在乎我。”

“你不主动道歉,就是不重视我。”

“你不回我消息,就是不重视我”

“你给弟弟花钱却不给我花钱,就是不认可我。”

……

使用泛化模式来拒绝爱的人,需要明白一件事就是:爱不是二十四小时发生的。此刻对方没有表达爱,有很多可能性。有可能此刻他比较疲惫,给不出来爱;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你的需要,不想给;有可能是对你有些意见,不想给;更可能是对方没有这个意思,但你这么认为了。但这些都不意味着他就不爱你这个人了。因此,你可以去认真核对一个公式:我观察到你没有去做××,你就是不在乎我。是这样吗?

2.扭曲:把多面的行为,只解读为不爱

也许对方正在做着一些伤害你的、负面的行为。这时候,一个内心感觉自己不被爱的人,就会把别人无意识的伤害解读为不爱。这时候人的逻辑就是:你做了A,就是不爱我。

“你要求我做××,就是不尊重我。”

“你指责我,就是在否定我。”

“你回到家就往那儿一躺,就是不重视我。”

……

某种行为的确构成伤害,但这不影响其中也包含着亲密。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常常是有一颗想为对方好的心,却以伤害的形式表达着。实际上,每件事都可以往好的方面解读,也可以往坏的方面解读。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习惯,是习惯往好的方向解读,还是习惯往坏的方向解读呢?

对于使用扭曲心理拒绝爱的人,他们需要学会的是解绑,不再把××行为和不爱挂钩。解绑的过程就是重新建构的过程,他们需要找出某个行为的至少三种解释。比如说,一个最难的逻辑:“他指责我,就是否定我、不认可我。”通常我们觉得指责肯定是否定的,可对于指责,除了解释为“否定我”之外,还有哪些可能性呢?

“他指责我,是希望我认可他。”

“他指责我,是想让我关注他。”

“他指责我,是想告诉我,这件事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做。”

“他指责我,是因为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

“他指责我,是因为心情不好。”

“他指责我,是因为我比较安全,他相信我能承受他的情绪。”

……

当你发现另外一些的原因的时候,不被爱的体验就会弱很多,甚至会感受到自己处于被爱中。

3.忽略:对爱的时候视而不见

有的人只对负面的信息感兴趣。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会选择性忽略;别人对他不好的时候,他会特别认真。

罗翔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因为一句话而被网友持续攻击、辱骂。罗翔当时很伤心,觉得自己不被认可。有人就问他:“如果别人给你很多赞誉,你觉得这合适吗?”罗翔说:“我肯定愧不敢当。”那人接着说:“别人对你的批评,你怎么就深信不疑呢?”那一刻的罗翔只注意到了批评,对自己好的部分、被认可的部分完全忽略,所以才感受到了自己是不被认可的。

有的人说自己的老公不负责任,一点儿都不在乎家。我就会问他:“请问你老公是所有时候都不负责任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你注意的是哪些时候呢?”然后我就会发现,这些人会忽略掉自己被在乎的时候,只注意到不被在乎的时候。

有的人说:“我发朋友圈,别人总批评我。”请问你发朋友圈的时候,所有人都批评你吗?肯定不会是所有人。有的人可能没看到,有的人没有评论,有的人表达了认可,只是部分人批评了你而已。这样的人的关注点很有趣,他只对负面的现象感兴趣,这就说明他只对不被爱感兴趣,对被爱没有兴趣。

有的人则会觉得,不被爱的时候是大多数。大多数并不是全部。被爱的时候也不是零,但在感知里怎么就变成了没有呢?

爱是这样的:当你看到有爱的部分的时候,爱就会更多;当你注意到没有爱的部分的时候,爱就会更少。这个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给了你爱,你发现了,就会充满欣喜、感恩,你的反应也会反馈到发出爱的人,让他接收到。我们把爱给到别人时,激发了别人的信心和感激,我们自然就会愿意做更多。反之,如果我们付出的爱投注到对方那里后,他就像个黑洞一样毫无波澜,我们就不会想做那么多了。

使用忽略心理来拒绝爱的人,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他只要在某个地方不爱我,就是全部不爱我;只要在某个时候不爱我,就是全部不爱我。他有爱我的地方,也有不爱我的地方,但只要他不是所有时候、所有事情都爱我,就叫不爱我。”

因此,使用忽略心理拒绝被爱,也是因为对他人的要求太过理想化了。这种人在潜意识里对爱的需求是,所有时候、所有事情都要给他爱。

使用忽略心理拒绝爱的人需要看到的是,爱与不爱同在。此刻,他没有给你想要的爱,不代表他所有时候都不会给。既然你没有离开他,就说明他是给过你很多亲密感的。你可以就事论事地分析,这次他没有给你,但不能说明他是不能给你爱的人。

你要承认的是:一个人有的时候对你好,有的时候对你不好;有的地方对你好,有的地方对你不好。那他是对你好,还是不好呢?

4.攻击

想要被爱,最好的方式就是求助,就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你想要被爱,这是一个索取的过程。就像借钱一样,你希望对方给你一点钱。那你好好说话,客客气气地去求助,这样你得到帮助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只要对方跟你无仇无怨,而且有能力满足你,多半都会满足你的需求。

但潜意识里不想要被爱的人呢,就会选择用攻击的方式去索取爱,用攻击的方式表达需求,比如说抱怨、指责、嫌弃、报复、惩罚等,觉得对方不给爱是错的,是坏的,是不应该的,是该遭受惩罚的。这时候一个人求爱的逻辑就是:我攻击你,你就应该向我妥协和屈服。你不妥协和屈服,就是不爱我。

使用这种方式来求助会怎么样呢?对方本来想给你的,因为被你攻击而给不出来了。

被攻击的人不一定是不想给你爱,只不过,当你攻击他的时候,被攻击的人第一要务是保护自己。当你发起攻击的那一刻,其实你是受伤的,你很需要对方。但那一刻他无法看到你的需求,他没有多余的精力看到你。他只会先看到自己的受伤,并且安抚自己。

而他安抚自己的方式就是反击、逃离、冷漠。这些动作又会对你造成攻击,这时候,你得到的爱就会更少,甚至几乎没有。在不被爱的时候,你又会反击。于是你们会相互攻击,爱越来越少。

冷暴力也是攻击。什么叫攻击呢?攻击是一种让别人难受的方式。你用让别人难受的方式来求助,那结果就是,人家本来有那么一点儿爱的动机,也被你给攻击没了。

我记得我看过一幅漫画,一个角色说:“我觉得没人爱我。”另外一个角色说:“我爱你。”第一个角色说:“那我打你一顿,你还爱我吗?暴打一顿,那人果然不爱了。第一个角色又说:“你看,果然没人爱我吧。”

被爱的前提一定是保护好爱护你的人。古人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意思就是,你得保护那个保护你的人。你想要得到某个人的爱,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你都得首先保护好他的感受,你才能得到他的爱。指出他哪里错了,并不能使用攻击的方式,这是拒绝爱的行为。这种人需要学习的就是,使用良好、真诚、直接的方式去求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