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絮语‖“哪吒”越火,我心底越慌

——原拟标题《〈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票房,难道不是中外影人的另类悲哀?》

启笔之前,我必须坦白:《哪吒2》我还没看,也不打算进影院看;至于第一部,我也没贡献票房,大概是边刷手机边投屏,算是看过。

哪吒的故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灌输。小时候的一些叛逆精神,大多取自偶像哪吒,外加孙悟空。因此,记忆中从不磨灭的神话桥段,总少不了“哪吒闹海”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相通之处都是“闹”,不是捣烂东海龙宫,就是打翻灵霄宝殿。应该说,从积极意义去理解这种反抗精神,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动画片反复致敬上述题材且经久不衰的主旨所在。

海报一

我从不否认采取任何艺术形式、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想与实践。况且,能让人们走进影院,即是对浓郁年味和刺激消费最大的贡献。可是,就这么轻易地凭一部古典神话题材、深度科技制作的动画影片便独占鳌头,似乎令人感觉这春节档蓄谋已久的票房之争,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我边琢磨着人们宁肯寄托虚拟神话也不寄望现实生活的逻辑渊源,边联想到最近老妈听从潍坊表姐的劝说,看纪录片远胜于看电视剧的行为改变,我似乎明白了经济不景气、忧虑更实在的当下,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当然,短剧(爽剧)的兴起,又是需求细分条件下的另一种畸变。

海报二

说实话,票房的火爆,本身并不是坏事情。影视制作技术的跃升,也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求新图变的持续赋能。但是,我不得不再次转折,电影艺术的发展趋向如果无端屈从于资本的魔魅,那简直就太可怕了。

近一两年来,我们家影院观影的频次明显减少,一是值得期盼的佳作越发稀缺,二是值得花钱到场的影片也不多见。于是,每逢节假日档期有新片扎堆上映,要么凭直觉迅速买票观影,要么边观望边留意影评,结果可能就会是暂时放弃,等着院线下片后会员平台开放播映。

跑题了,说归电影本身。限时讲故事与专业级表演,是电影浓缩剧情与呈现精彩的构成要件。那么,就表演的内核而言,它固然是真人或拟人化的物体,用动作、语言、表情、形象乃至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或物)的特质和内涵。从这一点而言,动画片的卡通人物则不具有镜头下人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张力。

过去说一个演员演的好,常用“有血有肉”来形容塑造人物的功底。相比较而言,动画片的人物塑造再精准、再立体、再丰满,也难以企及“有血有肉”的艺术境界。人们追捧《哪吒》,纵然有其社会心理方面的成因。不过,注定红火旺盛的春节电影市场,唯有《哪吒》一骑绝尘&一家独大,着实有那么一点儿可悲与可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网络信息难免片面,大数据推送更有失偏颇。只是,出于喜爱文化和尊重文化,“哪吒”越火,我心底越慌。

仅此而已,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