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Transference)与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识别与处理
一、知识回顾与概念澄清
1. 移情定义:
来访者将过去重要关系(如父母、伴侣)中的情感、期待或冲突无意识地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关键点:移情是来访者潜意识的表达,是理解其内在模式的窗口。
2. 反移情定义: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无意识情绪反应,可能源于自身未解决的冲突(经典观点),或对来访者移情的共情性反应(现代观点)。
关键点:反移情既是干扰,也是治疗工具。
3. 核心区分:
致性反移情: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的内在情绪(如无助感),与来访者状态一致。
互补性反移情: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重要他人的情绪(如被来访者激发的愤怒)。
二、实践案例反思
情境描述
来访者A(长期抑郁,童年被父亲忽视)在第三次咨询中突然指责我:“你和他们一样,根本不在乎我说什么!” 随后沉默低头。
我的即时反应
1. 情绪体验:
-感到被攻击的愤怒 → 快速转为自责(“我哪里做错了?”)
身体反应:肩部紧绷,呼吸变浅。
2. 行为回应:
温和回应:“你此刻感到我不在乎你,这一定很难受。能多说一点这种感受吗?”
移情分析
来访者移情:
将“被忽视的愤怒”投射到我身上,重现与父亲的互动模式(期待被关注→失望→攻击)。
反移情分析
我的反应来源:
一致性反移情:感受到TA的无助和孤独(与来访者共情)。
个人触发点:我对“被指责”敏感(需反思自身权威议题)。
三、关键学习与洞察
1. 突破点:
反移情的身体信号(肩部紧绷)是自我觉察的“警报器”,提示需要暂停技术回应,先处理自身状态。
来访者的攻击是信任的试探,而非对咨询师的否定。
2. 错误修正:
初始自责反应可能隐含“拯救者情结”——试图通过完美回应消除来访者痛苦,反而偏离中立。
改进:接纳反移情的存在,将其转化为探索工具:“你刚才的话让我感到一些紧张,这是否和你日常与人相处的感受有关?”
3. 理论印证:
温尼科特:“恨意不被表达,爱意就无法真实。”
来访者的愤怒是建立真实关系的尝试,需被涵容而非回避。
四、行动计划
1. 短期应对:
在后续咨询中邀请来访者探讨此次互动:“上次你说我不在乎你时,那种感受是否熟悉?”
使用“此时此地”技术聚焦关系模式。
2. 长期成长:
个人体验:与督导讨论自身对“被指责”的敏感点。
专业训练:
参加“反移情躯体觉察”工作坊。
- 精读《反移情与治疗师的主体性》(Gabbard, 2024)。
3. 督导建议整合:
“愤怒是抑郁的反面——当来访者能表达愤怒,说明治疗联盟正在建立。”
将愤怒重构为治疗进展的标志。
五、遗留疑问
1. 如何区分“反移情导致的过度共情”与“治疗师的自然关怀”?
2. 当反移情持续强烈(如对某类来访者反复感到倦怠),是否需考虑转介?
---
总 结
移情/反移情不是需要消除的“噪音”,而是治疗的核心语言。
关键原则:觉察自身反应 → 暂停评判 → 将反应转化为理解来访者的数据 → 在安全框架内谨慎运用。
整合了精神动力学、人本主义及躯体治疗视角。
以上分享整合了精神动力学、人本主义及躯体治疗视角。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儿童性教育咨询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