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篇-老板和顾问相处应该如球员和教练&胡老师的自我迭代暨鲲鹏领读胡光书精益管理实战课1279期
这是领读胡光书老师文章的第30期,真的是如饮甘霖、意犹未尽,他打通了我自己做经营管理的一些难题,也为我在服务客户时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是第二篇逐字领读,但是依旧是跟新的一样,因为这一遍学习,我在想着怎么用在工作中。
现在只有一个感受,公司墙面不够用,我想把方针管理上墙,还想多做业务画卷,带着伙伴们操练起来,扫除工作中大家常有疑问的难题,把一切的标准都建立起来。
再回到本文知识,胡老师在文中提到,老板在请顾问时需要有两个心态,第一个是要有球员和教练的心态,第二个是,顾问是给思路和建议的,具体的工作得有你带动个团队伙伴来做,所以天天便利的吴董说,TPS是好,但是就是有点儿费老板。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我看到的胡老师的自我迭代,在本文中,胡老师提到知、能、愿的占比依次为5、45、50,在上周和胡老师同台直播时,他修改了这个比例,改成了5、25、75,强调的是建立激励和文化制度,让大家一起拼命从工作中找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反而会感到不安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做精益管理真正想抵达的状态。
最后,我个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目前为止,我们的营业状态也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我相信在精益管理的加持下,我们能再上一个台阶。
以下为金句:
01、管理毕竟是一种实践,课程不管怎么讲,也只能给你认知和相对通用的方法,没法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所以呢,大多数企业实际导入精益管理的时候,还是会找顾问做日常推进的指导。
02、知识和认知不能改变行动。对于组织而言更是这样,外部的知识本身并不能自动在组织内部发挥作用。所以在管理咨询中,这部分的比重不大,只占5%。
03、这是真正开始考验一个管理顾问的地方。一个顾问,能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放在一边,先去思考这个公司的经营现状和特性。然后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协助他们转动具有他们公司特色的PDCA循环。
04、50%的功夫,花在建立起支撑精益管理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上。
05、对丰田生产方式认知的最深一层是,大家一起拼命从工作中找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反而会感到不安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做精益管理真正想抵达的状态。
06、那怎么实现对人的激发呢?表层看,你有没有建立起一种激励持续改善的机制。深层看,就是你有没有建立起一种持续改善的企业文化,这是解决长久动机问题的根本之道。
07、和顾问相处的时候,最好不要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心态,而是球员和教练的心态。
08、希望企业一把手也要意识到,咨询顾问是来帮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最终,是你带领你的团队把实现目标的漫长道路,一步一步踩扎实。当我们都认清彼此的责任和专长,才更能把事儿做成,让企业变好。
以下为正文:
你好,我是胡光书,欢迎来跟我学精益管理。
这是我们课程的最后一讲了。课程一路听下来,精益管理能解决怎样的问题,适不适合你的企业,相信你已经有了判断。如果你决定要在你的企业导入精益管理,那你大概还会遇到一个问题,怎样找一个靠谱的精益管理顾问。
早在课程刚更新的时候,有同学看到课表就问:诶 ?这个课都是实战课了,怎么还需要找顾问呢?
其实呢,我们这是实事求是。管理毕竟是一种实践,课程不管怎么讲,也只能给你认知和相对通用的方法,没法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所以呢,大多数企业实际导入精益管理的时候,还是会找顾问做日常推进的指导。
坦率地来讲,我自己就是顾问,以我的角度来讲这个话题,我本来是有点犹豫的。但是又觉得这是企业做精益管理几乎一定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也就不避嫌了。我把这些年跟企业一把手沟通的心得拿出来,跟你聊一聊,希望对你有帮助。
好,“免广告申明”做完了,让我们先从5%,45%和50%三个数聊起。
通过这三个数,我想跟你聊聊我平时辅导企业做精益管理,都是在哪些地方下功夫。
5%,45%和50%
先来看第一个数5%。
这个指的是,5%的功夫讲知识,这部分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比如,5S是什么?清扫整理怎么做?设备保全怎么做?业务流程怎么改善?既包括精益管理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基本的方法。
听到这个5%你可能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是,为什么只占5%?其实课程一开始我们强调了,知识和认知不能改变行动。对于组织而言更是这样,外部的知识本身并不能自动在组织内部发挥作用。所以在管理咨询中,这部分的比重不大。
第二个是,概念就算了,为什么方法都算进去了,也才只占5%呢?即便是方法,单纯只是讲出来,跟概念也没什么差别。因为没做,你就不知道它是啥,所以我把它们都归在知识层面。
当然了,精益管理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有人可能早听过,我在讲的时候,除了讲清原理,也会着重澄清误区。这也好理解,我们不多展开。
再来看第二个数,45%。
这个数,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我们课程中反复提到的,转动PDCA循环。
注意了,这里可不是背诵PDCA的知识点,知识点的问题5%已经解决了。而是咱们做精益管理的每项活动时,怎么做策划,怎么抓执行,以及怎么复盘和迭代。
为什么45%的功夫要下在这方面呢?我们都有经验,工作其实从来不缺好方法,也不缺行动。但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的方法和行动,最后都容易不了了之?放到PDCA循环里面看,其实就是光有盲目的DO,也就是执行,而没有前期的策划,更没有后期的复盘和迭代。
所以,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来了。怎么样让前面5%的知识点,也就是精益管理的方法,在组织当中落地生根呢?就是你得让每个人,每个活动,都能转动起来PDCA循环,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跟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且精益管理的每项活动,才能在一家企业里,不断地螺旋上升。
这是真正开始考验一个管理顾问的地方。一个顾问,能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放在一边,先去思考这个公司的经营现状和特性。然后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协助他们转动具有他们公司特色的PDCA循环。这里的关键是,不管这个公司的员工处于什么水平,知识完备也好,不完备也罢,都能让员工做得到,乐于做,推动公司朝正确的方向走。
最后再来看第三个数50%。
这个数指的是,50%的功夫,花在建立起支撑精益管理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上。
我相信,激励机制和文化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你一定不会低估。但是我这里把它们的比重说成是50%,可能多少还是会让你有点意外。
真的需要花50%的功夫,需要这么多吗?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回到精益管理的灵魂,也就是持续改善上,也就有了答案。
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在课程的第一讲就讲过,对丰田生产方式认知的最深一层是,大家一起拼命从工作中找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反而会感到不安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做精益管理真正想抵达的状态。
我经常说,“知、能、愿”三个字,知识,能力,愿望。如果说,5%解决的是员工的知识问题,45%解决的是员工的能力问题,50%解决的就是员工最根本的愿望问题。如果员工没有想在你这家公司持续改善的愿望,没有归属感和做事的劲头,“持续改善”这四个字,喊得再大声,也只不过是贴在墙上的口号,等着落灰而已。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实中已经看太多了。
那怎么实现对人的激发呢?表层看,你有没有建立起一种激励持续改善的机制。深层看,就是你有没有建立起一种持续改善的企业文化,这是解决长久动机问题的根本之道。现实中老板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其实也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举轻若重,压倒性投入,千斤拨四两,这也是胜负成败的关键。
怎样选顾问
花了这么多篇幅,讲5%,45%和50%这三个数,其实,我是想给你选择精益管理顾问的时候,提供一个判断的依据。
知识只占5%,真正的功夫体现在后面两点:组织运营方法和激励机制。什么是把5%当成100%了呢?当顾问只是去教一线班组基本的5S方法,而且,连车间主任或者部门主管都没有参与,这样的情形就是了。
如果你认可我讲的这个比例,你在找一个咨询顾问的时候,可以注意分辨一下,他跟你讲的是,5%的话题,45%的话题,还是50%的话题?还是有所侧重地融合在一起?你可以依据这些去判断,他能不能把精益管理带到你们企业中,帮助你们真落地。
另外,当你们跟精益管理顾问面谈的时候,我建议,一定是老板,一把手,亲自去见,亲自决策。
我们反复说,精益管理不是一套生产管理理论,而是一套经营方法论。所以一定是需要企业一把手亲自去做决策,别的人,哪怕是一把手最信任的副手,其实都是没法代劳的。
在见面聊天之中,除了聊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三个数字所对应的内容,我建议老板心里面还可以带着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让这个顾问来当我本人的老师?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愿意。这个顾问大概率也很难成为你们公司合适的顾问。因为顾问首先帮的就是一把手,你不认可他,他也帮不了你。
两句心里话
最后,选好了咨询顾问,你还需要用好。这方面呢,我还有两句心里话,想跟你说一说。
第一句,和顾问相处的时候,最好不要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心态,而是球员和教练的心态。
为什么呢?因为精益管理对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模式,涉及得太深了。如果改成服务式模式,让他来迎合你,很可能推着推着就让精益管理变了味儿。
而且,其实你需要的也并不是服务,而是始终有人能先你一步,指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你建议。这也是我辅导企业的时候基本的心态:永远不要比客户高兴得早,不要比客户高兴的时间长,当客户还满心欢喜的时候,我总会马上指出这个阶段遗留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方向。
第二句,顾问是来提供建议的,不是代替你来做管理的。
我一直以来信奉的价值观,也是我跟老板们第一次见面就会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所有成果是公司老板带着全体员工自己干出来的。
我没有帮越汇公司切过一刀小郡肝,没有帮华与华写过一条流程改善,没有为四只猫咖啡装过一包咖啡。从对销售额或者排除浪费的直接贡献上来讲,我甚至连一个基层员工都比不上。说这句话的意思呢,是希望企业一把手也要意识到,咨询顾问是来帮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最终,是你带领你的团队把实现目标的漫长道路,一步一步踩扎实。当我们都认清彼此的责任和专长,才更能把事儿做成,让企业变好。
好,到这里,我们课程的最后一讲也讲完了,但这不是我们一起探讨精益管理的终点。如果你的企业在做精益管理、要做精益管理,欢迎你来知识城邦,和我交流。咱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我是胡光书,再见。
本文领读:
王鲲鹏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发起人
鲲鹏咨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