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蚂蚁简单的行为系统自然有很大局限,因为它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限。例如,有一种蚂蚁,当它在巢穴里嗅到蚂蚁尸体散发的外激素时,它就会和其他蚂蚁合作把尸体搬出洞外。哈佛大学教授E.O.威尔逊做过一个非常出色的心理实验,他将死蚂蚁分泌的外激素涂抹在一只活蚂蚁身上。很自然,其他蚂蚁把这只活蚂蚁拖出了巢穴,尽管它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踢腿挣扎。
感:
第一眼看去,你或许会说:蚂蚁真傻,人类才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真实的情况是,人的思维定式也会导致十分类似的行为。
比如,每次看到让输入用户名密码的页面出现,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去把这用户名密码填完整。而根本不去想自己要不要打开那个网页。
再比如,你的手头正在处理一个棘手的任务,这个时候你的又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里项目负责人让你去做一件容易做,你又喜欢做的事。于是,你看到邮件的同时,就开始放下手头的工作而去处理新来任务。
这种被“潜意识”控制而做出的行为,跟蚂蚁抬活蚂蚁出洞穴,没有本质区别。
思:
最近,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里面说到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差别。模式识别,是自上而下演绎的过程,而机器学习是自下而上归纳的过程。
对简单的事物,我们可以用模式识别(潜意识),很快做出判断。但是对于复杂的事物,我们就不能用“手机拿着锤子,就觉得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是钉子”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了。我们得持续学习新数据,不断根据大数据,算出自己做事情的依据。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类似蚂蚁的这种简单思维来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我们得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变得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别事物,判断方法。
行:
调整:用头脑中的多元思维模型,为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排优先级,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做事的方法。
专注:避免让邮件打断自己,避免无缘无故并毫无意义地输入用户名密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