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认识了蚕。当母亲从枕头底下拿出报纸包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把蚕种领回来了,又到养蚕的季节啰。
我喜欢蚕,从黑呼呼的蚕卵开始我就喜欢。清晨,母亲把报纸包拆开铺在小簸箕里放在60瓦的灯泡下给予蚕卵们适合孵化的温度,我就在旁边守着看蚕卵慢慢变白裂开然后一条针尖般细白脑袋黑身子的蚕就出生了……当差不多的蚕卵都孵化之后,母亲会在清晨把簸箕放在室外让它们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当卵变成了蚕,蚕就得进食了。蚕的食物就是桑叶。母亲把桑叶(那种长在桑树枝尖头的嫩叶)用菜刀切得像细面条一般细然后一根根铺开在蚕的上面。幼蚕或许就像我们婴儿时一样就汲取汁就能吃饱,它们在桑叶上留下了一个个针头般的洞就吃饱了。
最喜欢看母亲在几天之后用一双牙签那么细的用竹子自制成的长签子仔细地把桑叶(进食后的幼蚕基本都在上面)一条一条的挑进另一个用福尔马林消毒后铺了一张洁净白纸的簸箕里。这个过程叫做剔蚕,目的是给它们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随着蚕得成长,这个剔蚕的工序会越来越频繁直至一天一次。桑叶会从刚开始的吃精选的刀切的嫩叶逐渐变成手撕的最后成整片的带叶把的,蚕们都能吃掉。
喜欢听成年蚕吃桑叶发出的声音
,沙——沙——沙——,沙——沙——沙——,和春雨飘落青瓦是一样的。听到耳朵里是那样的悦耳,那样的舒心……
摘桑叶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清晨干了露水之后和黄昏上露水之前,养蚕家的大人小孩们都会背上背篓上自家种有桑树的田土埂边摘桑叶去。最喜欢养春蚕的时候去摘桑叶。那个时节桑树上长满了桑葚,桑葚是我们这代人年少时吃过的最美味的果实。那个时节,小伙伴们摘桑葚吃得嘴、脸、手都是紫色,吃得笑靥如花……
到了秋冬季节,小伙伴们还去摘桑叶,摘桑叶是假,捉秤杆子(不知道这几子写得对不对)是真。秤杆子是虫,和桑树枝一个颜色,据说是桑树的害虫。那时候,小伙伴们人手一个空墨水瓶,捉住一只就装进瓶子里盖好瓶盖。第二天把瓶子带到学校里评比谁捉的多,老师是要给表扬的。
养过冬蚕之后桑叶一年的工作就圆满完成了。这个时候就该桑树修养身息,以备来年蓄势待发了。
养蚕人用剪子剪去桑树的枝条,给树干刷上白色的石灰水,在离树根约10厘米远处挖个浅坑放进肥料再灌以粪水……
所做的一切只为桑树来年能枝繁叶茂,蚕能有足够的食吃,结出又白又大的茧,能买上好价钱,孩子就能穿上新衣,家里就隔三差五的打牙祭,能买上电视、手表、自行车……这就是养蚕人的愿望。
蚕在营养充足之后会美美的睡上三五天(大概是这样的,我记不太清楚了)。睡醒了它们就会脱下旧衣服,伸伸脖子四周逛逛。这时的蚕就又长大了一岁,越发漂亮了……
在蚕变成茧之前总共要睡四次觉(这个我觉得应该没记错),在这个过程中蚕就从幼蚕逐级演变最后长成了老蚕。老蚕通体黄亮亮的,能看见体内的丝,身体起褶皱,长度变短。这时就得给它找颗“树”让它筑巢了。通常养蚕人会把头年的油菜秸秆用稻草帮成直径约20厘米的“树”,然后把老蚕放在“树”上,这个工序就叫“蚕子上树”。蚕在树上所做的事就和蜘蛛差不多了,蜘蛛织网,蚕织茧。很喜欢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其实他说错了,蚕一直没死,丝吐尽了它亦还在!它闭关修炼,功成之日它蝶变为蛾破茧而出畅游天下。
我爱蚕,我感动于它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