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大同 星期六 晴(31℃/11℃)
(简书日更342天/总日更1034天)
无论是群体间自发的帮助,还是家庭中的帮助,甚至于外界保险的预防,都只是短暂时间的应急,并不能改变穷人的现状。
这些措施只能保证穷人稳定住当下,不会变得更糟,想要真正改变,还需要提升认知和技能。
但我们尚不清楚,这是否可以解释不去帮助那些病重的人,因为患病并非一种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正式保险来自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之所以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们日后可能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无论是金钱还是人情,都是为了未来的收获,也就是某一天遇到困难,也能获得对方的帮助。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帮助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价值,甚至于一些较小的行为,都是举手之劳,但背后是人情的来往。
人情比帮助本身更具有价值,是双方联络的开始,信任的建立,以及人脉的铺垫,是双方来往的纽带。
帮助和人情来往,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之上的关系。
但是疾病的出现,会使一方陷入长期贫穷,从而打破这种平等关系。
为了避免自己的投资失败,最终放弃给予患病者的帮助。
她不想为父母的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因此,她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的父母做一点事情。
在如今已经很少有大家庭或者家族模式,一般都以夫妻的小家庭为主,对于子女来说,成家之后就需要为自己的小家庭负责,并不能一味地帮助父母。
对于平时的人情往来和生活帮助,都是基于自己的家庭正常,且有盈余的基础上,即使付出也无伤大雅,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家庭。
但是对于疾病而言,一次的支出就会消耗掉,这个家庭的大部分财富,如果是慢性或长期的疾病,还会持续性的支出。
如果一味地帮助,最终还会连累自己的家庭,如果是好结果,还能接受,如果结果不好,最终两个家庭也会分崩离析。
尽管有些冷血,但这种行为是经过无数人验证过的,并潜移默化成为一种规则,对于这些家庭也已经成为一种默契。
对于患病者,很多时候也会选择放弃治疗,从而保全整个家庭,以及子女和家族的财富,这不是主动地选择,而是无奈之下的止损。
任何形式的正式保险在穷人当中都很少见。医疗险、坏天气险,还有牲畜死亡险,这些都是富裕国家农民生活中的标准保险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多多少少是欠缺的。
保险行业也与国家的发展挂钩,当国家整体处于贫穷和落后,就无法保证自己体系的完整,和制度的优越。
很多优秀的政策和制度,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国家的富强,个体的生存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没有国家的强大做支撑,即使有保险,也会因监管的不完善,执行的不标准,以及保险范围的不明确,从而陷入混乱。
我国的保险行业,也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之前的保险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骗钱的,正是因为前期的混乱,从而留下的刻板印象。
除去国家有的保险公司,大多数保险公司都需要盈利来保证自己的运营,但国家不发达时,就无法建立和发展国有保险公司。
尽管保险的本质是为了避免风险,但也是基于高风险群体少于低风险群体而言的,才能保证保险公司的运营。
贫穷人口长期处于高风险,出险概率高,就会使保险公司入不敷出,如果保险公司破产,那这个保险也就无从谈起,穷人为此还得损失一笔保金。
当然对于穷人而言,也没有这种投保意识,相较于未来的风险,眼前的风险显然会更让他们头疼,再加上不确定因素太多,穷人也就不会去选择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