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词话》中体会写作要点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大师的一部经典作品。之前慕名,却从未真正了解,这一次,终于尝试阅读。

它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作品中,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结合他所接受的西洋美学,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进行评论。

这是很有启发性的一部作品。在阅读《人间词话》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反思平时的写作。突然发现,词的写法与我们文章的写法是相通的。由此,领略到两点。

磨字,由字造境

首先,第一点,就是磨字。即使现代文章,有时关注更多的是词语搭配。

王国维开篇第一句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认为,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有境界的词,自然而然就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就会有著名的诗句。这就是“境界说”。

同样地,不仅仅是词,我们撰写文章,要想文章阅读量高,而且不被时间所掩埋,那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以及情感,就要是深刻而能打动人的。这是我所理解的文章境界。

字是文章最小的单位。它的排列组合直接决定了我们情感表达窗口的敞开度。组合恰当,窗口全开,表达顺畅,画面自现,读能理到,境界自有。

比如王国维提到: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李白单纯靠气象就能成佳作,胜人一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有寥寥八个字,就已经足够让千百年来,所有来过此地的诗人不吟。

古代诗词字字珠玑,情境皆由廖字露。因此我也越来越赞同写作要先从遣词造句开始的观点。用字、词表达情感,从琢磨字词的搭配中,去塑造意境,找准风格。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隔与不隔,由画引感

第二点,隔与不隔。通过画面感,寻找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点。

所谓“隔”与“不隔”之别,王国维举了例子:“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句,都是通过强烈的画面感,倾泻情感,与读者交流不隔纱。

古人擅长睹物思情,借物写景,我们也可以借鉴。

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画面感的呈现。可通过短短的几个词,感官的调动,建立可触碰的东西,营造一个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得读者能由再造想象,引起思想共振,以及情感共鸣。

我想,值得欣赏的文章是会发出感叹的,或是“哇,原来是这样子”;或是勾起同感,一个劲儿的点赞;或是“呀,涨姿势了呢”等等。这也恰恰是有价值的文章。

以上是两点最深的感触。阅读《人间词话》,以词观文,实在收获颇多。对比自身,相差甚远。

在前行的道路上,只能埋头“三境界”激励自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用时间和精力不断打磨,积累,实践,总结,提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本书导语 《人间词话》乃全能型学者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关于词学研究的一本书册。全书不足百...
    余鹿阅读 8,397评论 0 22
  • 1, 迫不及待想一览王国维先生的不朽著作《人间词话》,这是一本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关于对词的种种阐述、...
    幽幽草阅读 33,439评论 2 6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近代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最具影响的一部著作,它除了注重对本国古典诗学进行有选择传承外, 还充分的...
    许青栀阅读 11,575评论 7 18
  • 这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一天! 我们与世界 英语语法的最高总结 1.我们与世界 今天我们去了一个农场作为志愿者,农场老师...
    Bryant_2423阅读 3,795评论 4 6
  •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焦虑,焦虑到每天下班回家就好像被掏空了身体。 拿起手机打给了鹿先生,他是我在微博上认识的网友,长着...
    荔枝小梦阅读 3,940评论 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