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督官员的“大招儿”

在中国古代,对于官员的监督,除了一整套监察制度外,还有清议风气。

《辞海》对清议的解释是“公正的评论。古时指乡里或学校中对官吏的批评”。清议最早出现在东汉后期。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清议可左右乡闾舆论,进而影响士大夫的仕途。起初,清议的出现是由于太学生力图借清议手段打击宦官外戚势力,挽救东汉政权。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

汉末群贤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徐穉、陈蕃、李膺、杜密、窦武)

清议对士人的评价标准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注重士大夫的名节和道德修养,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很受推崇,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清议》中对这种风气有很重的评价:“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顾炎武画像

一直很流行

在漫长的君主专制社会,清议常被视为一种古典“舆论”,为古代政治制度或非正式制度所承认,并由御史和言官两大系统支持,后者为清议的存在提供了相对正规的空间和平台。

魏晋

清议风气充斥于整个社会,影响力大,惩罚力度也极大,对士人言行形成很强的约束力。

隋唐

科举制取代乡举里选和九品中正制,故而清议的影响也进入低谷。

两宋

由于理学发展,知识分子高度重视士人的名节,致使清议在朝廷和官僚体制内再次掀起狂潮,皇帝经常依据清议来任命或罢黜官员。

明清

对宋的清议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直至清代初年,清议之风一直盛行不衰。

清议的威力

清议不只是随便的议论、评价,它的评价结果直接决定了士人一辈子的前途。两汉以来,逢乡举里选之前,必先考察候选者的生平,一旦玷污清议,则终身被世人不齿。清议的威力,对在任官员也一样。

《晋书》记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因在居丧期间患病,使用婢女伺候他吃药,因而遭到乡里非议,导致多年不能被启用。不管是陈寿否因得罪了权宦而落此下场,但当时的社会对伦理道德上的失误是看得很重的。

陈寿塑像

《世说》中记录,阮简(阮籍的侄孙)在居丧期间吃了一点肉羹,因在父丧期内,有悖于清议的评判原则,近三十年不得叙用。

同出《世说》的还有,温峤(东晋政治家)当初受刘司空的派遣,渡江奉劝元帝即位,他妈妈崔氏坚决阻止他这样做,结果温峤割断衣襟,义无返顾地走了。等到温峤地位显贵时,在乡里评议总不能通过,所以他每次晋爵都要皇上发诏书特批。

温峤画像

《宋书》记载,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文学修养曾受到谢灵运的赏识)居父丧期间向杜德灵赠诗十几首,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

……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熊猫书院0308思考与讨论】#精力管理#Day3情感能量: 思考与讨论: 你之前是否有注意到情感对自己工作效率的...
    Carol黄春桥阅读 1,540评论 0 0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一段怯懦的生活。从刚开始因为懒惰简单的逃避,到后来毫无缘由的逃避。一段坏习惯的行成,在如今的这个...
    1602号户主阅读 819评论 0 0
  • 曲线是几乎所有图片后期软件的必备工具,使用得当,据说可以以一敌百,叶明大神甚至将其称作“后期之王”,那么它到底有如...
    张永胜_永往直前阅读 5,627评论 0 0
  • 标题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觉得自己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呈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飘飘忽忽,不上不下,不沉重却又存在,缺乏存...
    JAS丶茉里阅读 1,0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