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中原大地,万物并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深入企业、寺院、石窟调研,同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对加强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指明了方向。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 “神经末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以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以初心如磐厚植为民情怀,以真抓实干锤炼过硬作风,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可靠的 “主心骨”,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最贴心的 “服务员”,用基层治理的 “精度” 提升群众幸福的 “浓度”。
以党建“领航”,筑牢基层治理 “桥头堡”。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引领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这一要求为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供了行动指南。从洛阳轴承集团智能工厂里党员职工冲锋在技术攻关一线,到城乡社区中 “党员网格长” 走街串巷解民忧,实践证明,哪里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哪里就有蓬勃向上的治理活力。筑牢基层治理 “桥头堡”,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一方面,要织密组织体系 “一张网”,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布分散的特点,创新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设在网格里” 等模式,让党的组织覆盖从 “有形” 向 “有效” 提升;另一方面,要激活党员队伍 “一池水”,通过设立 “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亮身份、当先锋,使党组织的号召力转化为群众参与治理的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成效不空。
以民生“为尺”,绘就服务群众 “同心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既是对 “人民至上” 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实践要求。从白马寺文物保护背后的民生守护,到龙门石窟文旅融合中的群众受益,基层治理的每一处细节,都折射着党对人民的深情。当党员干部把群众的 “表情包” 当作工作的 “风向标”,才能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绘就服务群众 “同心圆”,需以问题导向破题,以精准服务解题。一方面,要架起民意 “连心桥”,通过 “院坝会”“网格走访”“线上议事” 等方式,让群众 “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难有地方帮”;另一方面,要打通服务 “最后一米”,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实施 “微项目”“微服务”,把群众的 “关键小事” 当作 “心头大事”。如河南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通过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强耕地保护,既扛牢了粮食安全责任,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正是以民生 “厚度” 丈量治理 “高度” 的生动写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唯有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才能让治理成效真正惠及于民、取信于民。
以作风“为笔”,书写基层治理 “新答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这一论述直指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为锤炼过硬作风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洛阳轴承厂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实干担当,到基层干部下沉一线解难题的务实作风,事实证明,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作风积弊,才能让基层治理轻装上阵、提质增效。书写基层治理 “新答卷”,需以 “实” 字为要,以 “干” 字为先。一方面,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 “重留痕轻留绩”“重形式轻实效” 等现象,让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惠民生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促成效中;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 “群众满意度” 导向的考核体系,让 “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 的干部有平台、有荣誉、有激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当作风建设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就能形成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群众敢首创” 的生动局面,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