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学城一女学生失踪的消息沸沸扬扬传了几天,几天后却在湖里发现了尸体。一时间消息传遍了整座大学城。
那段时间,站在大学城的夜晚里,恐惧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从脚背紧绷到后脊梁。
恐惧来源于未知,来源于我们深处其中。对于某些事,我们知道了,却又知道得太少。我们不知道黑夜里有多少双手伸向了这片土地,不知道今晚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那个女孩为什么会出现在湖里。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就站在这片土地上。但凡关系到自己,无数种猜测的种子便在心里落了根,发了恐惧的芽。
昨晚广州的另一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被害。宿舍里人心惶惶地讨论起了这件事,
“那个女生出门前一定没有想过再也回不来了吧。”
想到这里就很难过,花一样的年纪,因为一把刀,戛然而止。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把刀却逃了。
得出的结论就是:“真可怕”。
昨晚几个朋友急着发来了消息:“丹丹啊,以后晚上不要出去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能安全地从这里毕业,我一定好好感谢上天。”
玩笑开得云淡风轻,但很怂的是,我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独自行走在大学城里的黑夜里了。
朋友昨晚说,“今晚的时候有个人在我后面走来,我那一刻在想,如果他要割我喉的话,我没有半点办法。”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了我在大学城的一段经历。那天晚上我应约去给好友送些物品,天杀的导航把我导到一条大道上之后就无能为力了。这条道并不是所谓的偏僻小路,甚至可以算得上一条大马路,这里,也不是荒草丛生的野外,这里是一所大学高校的附近。
我在这条路上迷路了。然而内心的恐惧却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这条路上诡异的氛围。明明是大马路,却鲜有行人,偶尔会有一两个人开着车经过,路灯并不明亮,是那种昏暗的气息。那时,就在想,如果在这里出了什么事,应该都不会有人发现吧。
后来我找到了大学的入口,大学里的氛围稍比外面好了一点,至少路上多了些许人。当我回去再次经过那条路的时候,几乎是逃一般地离开了那片地方,直到看见新天地的吵闹的人声和灯光,才有了一丝安全感。
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在晚上独自一人在大学城里逛。
我知道这样的地方远不仅那片区域,在大学城的很多角落里,都有这样的“黑夜荒芜”。
今天问了几个朋友,“你觉得大学校园频繁出现安全事故,和大学校园本身的安全保护措施有关吗?”
A说:“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咎于此吧。就拿昨天女生遇害的事件来说,虽然我并不清楚详细情况,但就我得到的信息看来,我觉得大学的安全防护系统肯定有很大漏洞。首先,一个女学生在操场上压腿,被人杀的时候竟然没人发现,还让凶手逃了。这说明操场的灯光一定很昏暗而且操场可能缺少保安巡逻。”
我和A大一都在珠海校区就读,“在珠海的时候,我晚上敢一个人在校园里逛,因为很多地方都有保安而且路边的灯光都挺亮的,到了广州以后,我晚上根本不敢一个人出来。”
确实,在珠海的时候,值完班九点多我一个人走在校园的路上,没有恐惧感。校门口有保安,昏暗的路边有保安亭,操场有保安巡逻。
安全感是他们给的。离开珠海的时候,他们站成一列给我们敬礼的那一幕至今还让我觉得感动。
我觉得一个能够给学生足够安全感的校园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学子的家,在有各种危险的可能的夜晚里,学校的安全保护体系不应该仅仅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为学子的安全做出保障:
1.保证校园的灯光明亮,黑暗的环境为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犯罪环境。
2.监控设施和监控范围要尽可能完善。
3.保安巡逻是校园安全的内部防线,操场,路边,教学楼,校门口附近等学生常去的地方晚上都应有保安巡逻。

大学城也好,其他地区的大学也罢。当太阳落下,灯光亮起的时候,大学的那扇门,那堵墙,是否能保护在这里学习运动休息的大学生们不受到伤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天堂一般的大学里存在着那么多可供犯案的死角时,是不是应该思考着去改变。
当然大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很重要,重要到能减少危险发生的几率甚至在关键时刻救自己一命。但心里的安全感不是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就能消除的,安全感需要社会的保障。但愿当我们在那个我们把其当成家的大学里的操场上压腿的时候,心里没有恐惧。
我们这一代,仿佛再沉重的事情到了嘴边都可以轻松地说出来,段子手的时代让我们学着在沉重的时期里学着去用欢愉的语气说话,但当轻松的语气下怀揣着惶恐不安的恐惧时,安全感和归属感便注定无处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