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有如意或者不如意,于是人们的心情也会随着变化。但古人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就算从小锦衣玉食总是平顺的人生,那生老病死也是逃不过的。于是,很多人都会在不同人生阶段陷入内耗,或者是跟配偶孩子、或者是跟父母师长,再或者就是跟各种工作事业的相关人等。其实佛陀和古今中外开悟的那些圣人们,早就告诉了人生不内耗的心法,那就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把所有问题都当成修行对境,并用感恩和欢喜的心面对每一个当下对境,人生就不再会内耗。
一:各种关系本质都是修行对境
红尘世界本质就是一个修炼场,各种关系和问题都是老天安排的修行对境。因此从本质上讲,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而各种关系人只不过是生命历程中的NPC。其实抛开哲学意义上的认知,即使从家长里短的角度深入分析,一切也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人永远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来举例。都说家庭是人生的港湾,但即使在港湾,我们也要平等的处理和配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吵架甚至离婚。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总是无条件的包容和爱护我们。于是慢慢的,我们就变得不能平等的调整自己对父母的情绪,会不自觉的把负面情绪释放给父母,比如抱怨。当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懂不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很正常。但对于慢慢老去并逐渐脱离时代的父母,我们总是不耐烦。也许真的只有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父母对我们的包容和爱。如果家庭是港湾的话,那么父母就是港湾中始终不离不弃为我们遮风避雨的那片屏障。父母是离我们最近的佛,如果处理不好和父母的关系,那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这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再比如孩子。其实我们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候,从来不会遇到与我们想法和观点完全一致的人。我们在处理与人关系的时候遇到的那些争论,我们好像只能求同存异。甚至,很多情况下是我们妥协。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有多少次我们是靠提高语气和父母的权势来迫使孩子接受的。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对的,是为孩子好,但本质上我们把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和父母是如此,那么对配偶或者合作伙伴哪?!不同的阅历和生活方式造成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对世界不同的认知,所以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本来就是没道理的。一个人的习性是根深蒂固的,就算修佛到了很深境界的人,除了因果依然无法逃脱之外,习性也极难根除。佛法都很难改变的事情,我们通过语言和争论自然也无法改变。所以,与人相处只能是选择或者包容。尽量挑选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理念差不多的人做配偶和合作伙伴。至于不同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除了沟通以外,就是让自己接受。一切我们与配偶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是我们选择的问题,那就是包容度和沟通能力的问题。我们自己也做不到完美,所以也别要求别人。如果想让别人对我们怎么样,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先对对方怎么样。如果不行,那就加倍。
理清了这些问题,那么对其它同事、朋友或者各种一面之交的陌生人。我们就更应该清楚,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会习惯性的在潜意识里认为,很多关系的不和谐是我们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我们会寄希望于对方能改变,或者我们有运气遇到更适合的人。关于换一个人是否会更好这个话题,有一句经典名言:“你换一个人不是会更好,只是会更不同而已。”人永远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就算换一个人没有这些已经出现过的问题,可能会有其它的问题出现。所以如果寄希望对方改变,那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不如意之中。因为改变对方本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伪命题,不管这个人是配偶、孩子还是事业伙伴。如果总认为别人有错,那就会陷入“自己是受害者”的祥林嫂心态,严重影响生活的幸福感。与其说是别人伤害了你,不如说自己修行不够。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喜乐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个底层认知。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智慧增加了,心就宽了,一切关系也就和谐了。
二:万物的本质就是有好有坏
初心在少年时是天上的月亮,皎洁而美丽。长大后,我们来到了月亮上面,看到坑坑洼洼的地面。于是,我们认为我们的初心不在了。但无论我们去追逐多少个月亮,结果都是如此,都是皎洁和坑洼并存的,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年少时皎洁而美丽的月亮是我们心中的梦想,那个坑坑洼洼的月亮就是真实的生活。这个世界永远只有一个月亮,出问题的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万物的本质,就是好坏兼有。这个好或者坏,也只是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而已。生命的真相本就是体验阴晴圆缺的,而世人却追求完美,这就是初心不在的根源。
那个历经坎坷的事业,本是上天最好的馈赠,但我们却往往在不如意中沉沦,忘了坎坷就是事业该有的样子。我们在吵吵闹闹中度过平淡的生活,慨叹当年梦想的爱情在哪里,殊不知起伏和平淡就是情感本来的样貌。我们开始患得患失,不敢努力冒险尝试心中的想法,任时光匆匆流去,又惋惜一事无成。初心并没有丢,丢了的,是我们对生命真相的认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喜乐与悲伤同在、苦难与幸福融合的,是尽可能多的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想要成功和圆满的那个部分,那生命注定是悲惨的,因为成功是暂时的,而圆满根本不存在。根据易经的原理,成败好坏都是会相互转化的。好到极致会变坏,坏到极致又会变好。佛法说缘起性空,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恒长不变的个体独立存在。世间万物都不恒常存在,我们又纠结什么好坏对错哪?如果我们能深刻认知生命的真相,既接受月亮的皎洁,也接受月亮的坑洼,那么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应该在感恩中度过。感恩美好的,也感恩不美好的。如果我们不再执着成败得失,而只是顺应本心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是一场勇敢的旅程。一切美好都成了喜悦的体验,一切苦难和平淡也是。
三:用感恩和欢喜的心面对每一个当下对境
修行进入菩萨道的时候,是要祈请磨难的,因为磨难是我们最好的的功课和修行对境。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世间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无分别的。这种一视同仁和无分别,在红尘最真实的体现就是: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成功欢喜或者失败痛苦的对境。而且越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领域,越是容易出现失败痛苦的境遇,这就是我们此生的功课。有的人的功课是克服贪欲、有的人的功课是处理亲密关系。反正只要来到这个红尘,那一定是有未完的功课要去完成。这个功课如果完成了,那这方面的考验就算过关了,再去过下一关。如果完不成,就会反复出现,直到我们完成为止。如果这一辈子都完不成,那就下辈子继续。佛祖安排了各种关系让我们从无常和好坏兼有的对境中领悟无分别的合一,比如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生意关系等等。有些人离群索居,甚至不结婚不工作,试图脱离这种对境的修行。但是,你能逃过生老病死吗?红尘,本就是佛祖设置的一个修行场,每个人都只能随顺。况且佛法说一切关系和对境都是自心的投射,也就是说看外界和别人不完美,本质上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完美。我曾经问过上师,开悟之后的人会有什么不同?上师说:“开悟的人看别人都是佛”。这个世界某种意义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因此自然一切都只能是自己的问题。
前几日在终南山禅七的时候师父开示说:“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用各种事把时间填满,没有高下对错之分。”我本来是排斥这句话的,但现在可以理解其中的深意。王侯将相也好,贩夫走卒也罢,论及人生的意义,又有哪个人敢说自己的活法更有意义?哪个人到了生命最后不是感慨“万事不过一场空”?王侯将相期待来生能做个普通百姓,享受简单的快乐;贩夫走卒希望下辈子声名显赫。我记得刚到澳洲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呆不住,没几天就又急着回中国,虽然他们中国的生意其实也不赚钱。现在理解,他们习惯了生命被各种业务和应酬填满,没办法适应闲适的生活方式。各种人生方式都体验过,就会明白真是没什么高下对错,意义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每个人此生功课不同,仅此而已。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的人生境遇,本质都是自己的问题、都是此生无法回避的功课和修行对境。用感恩和欢喜的心面对每一个当下对境、珍惜每一段关系、与万物合一,这个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