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功臣,楚汉相争战争中,与其建立同盟关系的英布、彭越等人,被封为诸侯王。
跟随刘邦一起从沛县起兵的兄弟,除卢绾被封为燕王外,其他封为彻侯。其中萧何叙功第一,曹参第二,周勃第三,樊哙第四,他们几位的功绩远高于其他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为大汉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在刘邦病入膏肓的时候,却要派周勃前往燕地,令其诛杀樊哙。幸亏老滑头陈平,改变主意,让周勃把樊哙关入囚车,自己将他押回长安,听候发落,最后才保住了樊哙一命。
战功赫赫的,舞阳侯樊哙
很多人了解樊哙,都是从樊哙在鸿门宴中,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令项羽羞愧难当,最后成功解救刘邦。可见,樊哙是一位勇猛无畏的猛将,所以樊哙在刘邦的部属中,一直充当的就是猛将的角色,一直都冲锋陷阵的先锋官角色。
在灭秦的战争中,樊哙在刘邦手下,一直就是先登之士。在陈留与章邯军对峙的时候,樊哙曾率先登城,斩首二十三级。刘邦率军改变攻秦路线,从武关进兵霸上,攻灭秦朝的过程中,樊哙斩杀都尉一人,斩首十人,俘虏一百四十六人,降服秦军二千九百人,为刘邦进入咸阳立下了赫赫之功。
楚汉相争中,樊哙与章邯、赵贲等人作战,勇猛异常,常率先登城破敌,战功卓著。在与楚军的直接对战中,屠煮枣,破王武及程处军,率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
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大败,他镇守荥阳的广武,顶住了项羽的压力。不久又跟随刘邦追击项羽,攻占阳夏,俘虏项羽部将,将项羽围困在陈县,大败楚军。
据统计,樊哙跟随刘邦作战,大败过七支军队,攻下五座城池,平定七个郡。斩首一百七十六人,俘虏二百八十八人,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担心樊哙被吕氏所用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到长安,燕王卢绾叛乱,于是派出樊哙率军前往燕地平叛。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领兵出发后,大破卢绾,不久刘邦病情沉重,快要驾崩了。就有人打樊哙的小报告了,说樊哙想配合吕后,杀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从这个告状的人的话,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绝非庸才,立马切入了未来汉朝内部的主要矛盾,那就是刘氏与吕氏的矛盾。
但是这个人说得非常巧妙,他不说樊哙可能站在吕氏那一边,因为樊哙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吕须。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臣子可以议论的帝王家事,他知道刘邦也解决不了吕氏。
妙就妙在,他以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和儿子说事,他就说皇帝去世后,别人都无法动戚夫人和赵王,但是可能樊哙会动手诛杀他们。
刘邦一听后,心里大惊,稍一考虑后,非常信服,因为满朝文武中,有能力带兵杀赵王的,不在吕氏那一边。
而吕氏倚重的吕禄、吕产这几个货色奈何不了刘如意,但是唯有樊哙是一个变数,以他和吕氏的亲厚,还真有可能干出这事,这是他要杀樊哙的重要原因。
刘邦不愿意考验人性
他太了解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以前的酒肉兄弟是什么货色了,在他死后,这些人是不会站出来反对吕雉的,他们都怕吕雉。
只有吕雉死后,这些人才能行动起来保护刘氏江山,他盘算了一下,这些人的能力他都分了个三六九等。能担当重任的,大概也就是年龄稍微小点的周勃了,所谓“安刘者勃也”。
在所有剩下的开国将领中,能与周勃抗衡的唯有樊哙了,樊哙甚至比周勃还要勇猛。他担心周勃未来周勃难以打败樊哙,所以先把樊哙带走,解除对周勃的威胁。
樊哙偏向吕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吕须就是整个吕家篡权的急先锋。樊哙与其生活了这么多年,未来刘邦死了,还要生活很多年,即使现在对刘邦忠心,谁能保证未来还忠心呢?
刘邦不愿意冒险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最经不起考验。而且在伐诸吕的斗争中,樊哙的儿子樊伉也在其中,这说明樊哙全家都是吕氏的党羽,樊哙生活在这个大染缸了,难免得沾点颜色,大汉冒不起这个险。
最后对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从利益的角度来看,杀樊哙明显好处要多于坏处,为什么不杀呢?而且平定卢绾后,大汉已经没有异姓王了,未来江山安宁,留着武将的作用也不再明显了,更何况是一颗炸弹呢,还是提前掐掉对大汉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