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村上春树学写作

图文\夏木良

昨天在写《为什么你的文章有人阅读,却没有人点赞》时,就想到了要向简友们推荐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为什么是村上春树?

首先,村上春树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最为畅销,最为被大众熟悉,也是他最容易读懂,争议最两极化的作品。有的人爱不释手,有的人厌恶至极。

《挪威的森林》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倒不是其青春迷惘的故事的吸引,更多的是偏爱作者体现在渡边君身上对世事的包容和善意,以及异质性叙述方式、云淡风轻的笔触、简洁贴切的描述和出奇的比喻…...

更重要的是,村上春树是一个最像我们普通创作者的作家。

读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让人感觉如此泰斗级的作家,不过是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的人”,会有很多共鸣,给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创作者一种自信和安慰。就像他在文中所说:我既不像祖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又不像上一代那样体验过战后的混乱与饥饿,更没有革命的经验,也记不得遭遇过惨烈的虐待与歧视。我住在相对安定的郊外住宅区,在一个普通上班族家庭长大,没有什么不满和不足,算不上格外幸福,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幸,度过了平凡又毫无特点的少年时代。”

你会想,和我差不多嘛,也许我也能成为小说家。

村上春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村上春树回答了许多读者或者初期创作者心中的疑问。

为谁写作?

初来简书,没有读者。我也疑惑是不是要先研究一下简书的读者是怎样一个群体,然后根据读者的喜好来安排我的内容。最后还是决定保持自己最舒服的写作姿势。因为还没有具备读者想读什么就写什么的能力。

村上春树说:“为自己而写,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倒是真话。”

写小说让他“变得心情舒畅”,“把一些存在于心中的意像,运用自己称心满意、妥帖得当的词句描述出来,再把这些词句巧妙地搭配起来,化为文章的形式……”

村上春树还认为,写小说有“自我疗愈”的意义。“因为一切创作行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修正自我的意图。通过将自己相对化,也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嵌入和现在不同的外形,去消解或升华生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矛盾、错位与扭曲。”

这是写作初期。成名之后,“我觉得为了自己享受而写作的姿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不得不“意识到读者的存在”,“积极导入故事框架”,“让小说本身变得深刻、厚重起来。”

关照自己,关照读者。

成为一个小说家,需要怎样的训练和习惯?

成为一个小说家,需要怎样的训练和习惯,可能是我们这些年轻朋友最想知道的。

村上春树认为,首先是多读书。

他自己也说是老生常谈了。他仍然强调,“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它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既然想成为小说家,那么小说的结构如何,就得作为肌体感觉,从基础上了解它。”

其次,观察生活。“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认真仔细观察,深思细想、反复思考,但是要尽可能的保留结论。“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做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这样一来,等以后情绪更加稳定,时间更加充裕的时候,就能从各种角度审视,仔仔细细地检验它,根据需要引导出结论。”

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敏锐的观察力是小说家必不可少的能力。

最后自然是实际练笔写文章。

多次的错误尝试是必经过程,对于像村上春树这样的大作家也如此。村上春树从业余爱好者成为职业小说家,他说,“事物发展绝非仅靠运气,其中毕竟也有我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所以爱阅读、爱写作、对世事的敏锐,是写作者日常训练的基本能力和应养成的习惯。

怎么写的问题?

村上春树用他亲身写作的经历,谈了很多对写作的看法。

他说:“只要掌握了组合方式的魔法,无论多少故事都能构建起来。假如你熟悉了这项作业的手法,并且没有丧失健全的野心,你能由此出发,构建出令人震惊的“沉重而深刻的东西。”

写什么?

比如我们这样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普通的家庭,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读书、上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长大的孩子,能写点什么呢?

詹姆斯·乔伊斯曾经非常简洁地断言:“所谓想象力就是记忆。”

村上春树说,把某个事实中会让人“咦?”地生出兴趣的细节,主动存储在记忆里。在写小说时将这些取之不尽的细节宝藏,根据需要原汁原味地编排进小说里去,故事会自然而然去发展。"哪怕触目皆是一文不值、形同废物的东西——不问青红皂白,先抓出来几件来,再努力砰的一下施展魔法。”

前两天在一位热度颇高的简友连载的小说下留言:心中有故事,不知道用怎样的形式写出来?他回复:先开始写。

什么魔法?

新的语言和文体。村上春树经历过多次错误尝试后终于成功摸索出他的文体和语言。不作说明,让故事自己说话。“把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场面、语言等,不断的扔进小说这个容器里,再将他们立体的组合起来。”“而且要在与世间通用的逻辑、文坛常用的手法毫无关联的地方进行,这是基本框架”。

像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每部作品也要修改很多遍。

写小说用第一称还是第三人称呢?

他说:写小说,只要你愿意,自己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所以,村上春树原来是用第一人称开始写小说。但久而久之他发现,“现实的我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的界限——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难免变得不够分明。”

如果条件成熟,用第三人称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怎样写人物?

“多数情况下,我小说里登场的角色都是在故事发展自然形成的。”“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无论是自己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的人,老实说甚至是讨厌的人,都要乐于观察,尽量不要挑肥拣瘦。”

小说要包容各种个性的人物,突出个性,让人物自己发展关系,才不失广度。

比如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写到田晓霞死时,非常悲伤。他弟弟以为出了什么事,大老远跑来看他。结果一见面,路遥说:田晓霞死了。他弟弟哭笑不得。

什么时候才能成功?

连村上春树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运气有一部分,但不只是运气。

这本书有一章的标题是:和时间成为朋友,也许是作者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吧。

书架

伊萨克·迪内森说:“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失望,每天写上一点点。”我想目前我也只能秉承这种态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