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在家里度过了一个安安静静的周末,等到周日下午,原本准备乘坐末班车返岗的,那样能让我次日早上不必起太早。可想到家里还有没吃完的饭菜,也就在家呆了一晚,等到周一早上,就要出发了。
早上在五点半就醒了,对我而言这是常态,可很久都没有这么早就起床了。在起床后,看着黑乎乎的天,感受到空气里透出的一阵寒意,我把早就准备好的秋衣秋裤都穿上,洗漱过后,简单吃了些东西,就去往公交站台等着。
一阵冷风吹来,略过站台,我裹进衣服。而这一阵风它是一个曾经的故人,瞬间就把我带回到去年同期。那时候,我会老早起来,闯入冷风中,站在冰冷的站台上,眺望着车来的方向,等那一辆准点到达的车。
其实我是期望寒冷的,尽管会让人不舒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来乘坐这一趟公交车,把更多座位留下,我就不用一直站到终点。我想到去年夏秋季节车内的拥挤,而等到天冷的时候,车内人少,我能一口气坐到终点。
感受到冷,我便有了期待,我相信这一趟能让我有座位。可等到车来时,我就失望了。在车门打开的那一刻,我看到过道上站着很多人,这样座位就别想了。在司机的催促下,我往车里挤了挤,站在过道里。
站在这里其实问题不大,可我手里还提着一个行李包,就有些不自在了。我始终把包抓在手上,我感觉地上是被很多乘客踩过,甚至有好多次都出现过呕吐的情况,我可不想随意放在地上。其实如果放在地上,颠簸的车上人来人往,一人踢一脚,很快就会把包踢得脏兮兮的,还是拿在手上妥当。
我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抓着行李包,也在每一次车辆转弯时,将身体辗转腾挪,以保持平衡,这样很吃力,而身边那些双手抓着扶手的人,却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还有些早上车,有座位的人更加气定神闲,他们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动态,不管是站立不稳而身体倾倒,还是几个人拥挤成一团而难受,或者是上下车时某个人在人堆里挤来挤去。他们要么在低头玩手机,要么闭着眼呼呼大睡,也可能正双目无神地看着黑乎乎的窗外。
当然,总会有几个话唠,他们似乎格外珍惜乘车时的闲暇时光。也许他们是老熟人,也许是因同乘一辆车而结缘,他们把这里当成是“坐而论道”的地方,在高谈阔论着各种话题,谈国际形势的江河日下,在诉说着资本主义的腐朽,还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即将走向衰败。说国内的蒸蒸日上,在告诉大家咱们国家的发展卓有成效,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赶英超美,实现伟大复兴指日可待。讲家乡变化的欣欣向荣,市容市貌焕然一新,重大项目工程的上马投产,绿水青山的环境改善,这些话题让他们越发兴奋。尤其是两个高谈阔论的大爷,他们眉飞色舞地指点江山,像极了当代的有为青年,整个车厢里,都因为他们充满了振奋的新时代的空气。
窗外的冷风还在继续刮着,车似乎和风向相逆,将车窗震得呼呼作响,于是车窗紧闭,没有一丝贼风能钻进来。可这样却让车内的空气无法和车外交换,以至于各种味道充斥在车里,好像是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味道,在车里汇聚着,冲撞着,游散着,五味杂陈,有些人在屏住呼吸,尽量减少呼吸,有人将头埋在衣服上,我却无比怀念戴口罩的时代,那样至少能过滤一下吧。当然,那几个高谈阔论的人还在继续,只有他们毫不在意,和志同道合的人,谈人生,谈理想,呼吸点污浊得空气算什么。
忍受着难闻,我也在等待几个重点站的到来。距离终点站还远,我只能等其中几个人流量大的站台到站。根据多次乘车的经验,总有几处位于集市的站台,会有大量人上下车,而越到后来,上车越少下车越多。等到多数人下车了,不仅拥挤缓解,连空气都通畅。
又是几个站台的上上下下,我们大概都是靠着开门的瞬间,让室内的空气重新交换,难闻才得以缓解。当一个嘹亮的声音从后方传来,让司机停车时,我定睛一看,这就到了那个大站,我看周围有很多人正蠢蠢欲动,准备起身,那几个还在谈古论今的人,多少有些依依不舍,可他的终点来了,只能草草结束话题,等待下车。
车稳稳停下,一群人纷纷起身,匆匆走出车门。一口气下去那么多人,车上瞬间就空了,我找到一处靠窗的座位坐下,看着窗外,看着渐渐亮起来的天,还有周围那些许久不见的风景。
到站了,我起身下车,站在从前每次下车的位置,看着我即将工作的地方,阔别了半个月,好像入职以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么久吧。总算回来了,有些新鲜感,可想到又是工作里那些无休无止的折腾,又有些头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