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红楼】跟着林黛玉进贾府

我一直把《红楼梦》作为一个标杆,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没有不喜欢《红楼梦》的。如果有,那是还没有领略到《红楼梦》的魅力,或迟或早都会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潦倒半生,却不改其痴。

爱着《红楼梦》的我们,何尝不是在痴人做梦?没有梦的人生多苍白!就让我沉浸在这《红楼梦》中,将这梦继续做下去吧。

喜欢《红楼》的文友们,今天跟我来痴读第三回。

第三回是红楼很重要的章节,这一章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就在这一回,我们千呼万唤的宝黛终于相见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值得期待吗?

莫急,听我娓娓道来。

这一回的叙述基本上是从黛玉视角展开的,有简友形容成是黛玉身上带了一架微型摄像机。那么,我们也跟着黛玉一起走进贾府,看看她的摄像机都录到些什么。

一、贾府

贾府什么人家?借用第二回冷子兴的说法,贾府是“诗礼之家”“钟鸣鼎食的人家儿”,是金陵显赫一时的大族名宦之家。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在第四回门子给贾雨村看的“护官符”中,贾家占据首位,其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说起林黛玉,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丫头。她出身“世禄之家,书香之族”,父亲林如海乃前科探花,现在任巡盐御史,母亲就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

林黛玉出身已经不一般,她眼中的贾府却更不一般。

这一回主要从房屋陈设和吃穿用度两方面来表现贾府的不一般。

贾府的房屋陈设的气派自不必言,今天我们重点来看贾府的生活,主要从吃穿用度来看。

贾府的生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排场大,规矩多。

黛玉一路从弃舟登岸到走进贾府,又是轿子,又是车马,又是婆子,又是小厮,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却是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可见平时训练有素。

黛玉接触的这些尚且是三等仆妇,已是不凡。那么二等、头等仆妇乃至贾府主人,该是何等不凡?引人无限遐想。

接下来写黛玉进贾府,每遇到一个重要人物,都用了一个“拥”字。三春亮相是“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来了”,王熙凤出场更是“一群媳妇丫鬟拥着”。由此可见,贾府仆妇丫鬟之众。

以三春为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头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

大略一算,一个小姐跟前少少就有十个仆人,这尚且是一般待遇,至于宝玉这样特殊待遇的主子,跟前使唤的仆人就更多了。

如此之多的仆人和主人,来来往往,却并不嘈杂,可以做到“个个敛声屏气”。

描写晚饭那一幕,从上至下,有捧杯的,有安箸的,有进羹的。座位有次序,长幼有分别,“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顿饭就可看出,贾府规矩又多,要求又严,呈现出大家族的规矩森严,让人不敢轻举妄动,难怪黛玉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了。

二、人物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人物才是小说的灵魂。第三回情节比较简单,围绕黛玉到贾府第一天的生活展开叙述,重点在刻画人物。

在这一回里《红楼梦》几个重要人物,都通过黛玉的眼睛,第一次正面亮相。

1、贾母

贾府重要人物里最早出现的就是贾母,这种设计合情合理。

黛玉此次进贾府,主要就是奔着外祖母——贾母而来。贾母,是黛玉除了父母之外最亲的人。

真正的亲人相见,是不需要虚伪客套的。

你看写三春,写王熙凤出场,都是左簇右拥,众星捧月一般。贾母作为荣国府最尊贵的人,小说却并没有写她出场有多大排场。

书中这样写到——

“黛玉方进门,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简简单单一句描写,读了让人几欲落泪,这是亲人见面才有的感动!不用任何花言巧语,无需任何礼教规矩,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心肝儿肉”,足矣!

在黛玉心中,贾母,就是母亲的替代;在贾母眼里,黛玉,就是是女儿贾敏的替代。

一个失去母亲,一个失去女儿,两人同病相怜,共同的情感让他们祖孙感情水乳交融。

自黛玉进入贾府,贾母就是黛玉最大的保护神,不管在物质上还是在情感上,贾母在黛玉心中都是最亲的人。

2、王熙凤

在黛玉最早见到的人物里,王熙凤是描写最详细的人物。

我们还是透过黛玉的眼来看王熙凤。

王熙凤的出场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伴随着“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的笑语声,王熙凤在众人簇拥中闪亮登场。

这是中国小说史上最闪亮、最别开生面的出场方式。

王熙凤不仅出场方式与众不同——别人都“敛声屏气”,独她“放诞无礼”,她的装束打扮也与众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从发饰到衣着,小说描写得极尽详细,足见黛玉观察人细致。这与黛玉性格吻合,同时暗示王熙凤是个重要人物,值得大书特书。

这一回对王熙凤衣着发饰的描写繁复至极,意在表现王熙凤光彩夺目的外表,从衣着也隐隐透露王熙凤张扬的个性。

对王熙凤相貌身材描写反而极精简,重在勾勒人物神韵。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一个漂亮、泼辣、能干的王熙凤活脱脱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王熙凤一出现就自带音响,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她一个人就能撑起一台戏,而且精彩纷呈。

你看她,先是拉住黛玉的手细细打量,一顿猛夸,把黛玉和贾母都拍的舒舒服服。

继而,情感代入,贾母上身,可怜黛玉失母,姑妈早逝,边说还边拭泪,眼泪说来就来,贾母一嗔立即转悲为喜,雨过天晴。这情绪调动能力着实高超,搁现在,那就是影后级人物。

她一边连珠炮般问着黛玉饮食起居以示关心,一边向仆人发号施令——“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亲和中透出威严,显示她管家的特殊地位。

同时她还不忘向自己的顶头上司——王夫人汇报工作进展,不管工作做的怎样,回答问题绝对滴水不漏,无可指摘。

这样的一个王熙凤——能软能硬,能说会道,精明能干,收放自如的王熙凤,闪亮登场。

3、宝玉

重要的人物总是姗姗来迟,你看但凡重要场合,来得最晚的往往是重量级人物。

宝玉的出现可谓千呼万唤,人没出现,名字就被念叨了千万遍,念叨宝玉的正是他的母亲王夫人。

本回对宝玉母亲王夫人的描写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很耐人寻味。

第一次是询问凤姐工作完成进度,显示出她凌驾于凤姐之上的权威,不怒而自威。

第二次就是给黛玉打预防针,他借贾政名义告诫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以后总不用理会他……”

由此可见,王夫人初次见黛玉就怀着戒心,生恐黛玉迷惑了宝玉。

不喜欢你的人,你做什么都是错,哪怕什么也不做,也是错,因为光是你的样子就已经让她不喜欢。

结果适得其反,王夫人一席话反而激起黛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

该来的总会来,挡也挡不住。王夫人最害怕的场面很快就来了,宝黛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从此再也分不开。

跟描写王熙凤出场类似的,宝玉的出现,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过这里是脚步声,和小丫头“宝玉来了”的通报声。

对宝玉的衣着装束跟描写王熙凤类似,也是极尽详细,而且,先后进行了两次详细描写。

这说明黛玉对宝玉观察很用心,也侧面说明宝玉在贾府的特殊地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像家里最受宠的孩子,他吃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应有尽有。

对宝玉相貌的描写也对应衣着描写有两处。

第一处: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视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第二处:

“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对宝玉的相貌描写看似极详,却没有一处具体的刻画,全是用“如”“若”来形容,“若中秋之月”“如春晓之花”。

不重具体描写,不用工笔细描,而是寥寥几笔,凸显人物神采,这是红楼写人手法的最大特点。

读者与其说是通过黛玉之眼看宝玉,不如说是经由黛玉之眼感受宝玉,去感受一个俊美、多情、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宝玉。

同样是一见如故的熟悉感觉,黛玉和宝玉反应却大不相同。

黛玉即使心中如何大惊:“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也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惊诧感觉。

而宝玉却是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好似远别重逢,宝黛初相逢这句话,不知感动多少人!原来,真正的爱情,不过是远别重逢!

宝黛同样心理的不同表现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黛玉初来乍到,处处留心,步步谨慎,自然不会心里想什么说什么。

而宝玉不同,他自幼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宽松环境里,性格开朗阳光,又置身熟悉的环境,心里想什么自然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宝玉的率真在此初现端倪。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就不是宝玉了。宝玉是什么样的人?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给黛玉赠字“颦颦”时宝玉还温文尔雅,一旦知道了黛玉没有玉,登时发起了狂,又是狠命摔玉,又是满面泪痕哭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宝玉的思维异于常人,非常独特。一般人都是羡慕别人有的,宝玉却是怨恨自己有别人没有,反而羡慕别人没有的。

跟秦钟初识之时,秦钟像一般人一样羡慕宝玉拥有自己没有的,宝玉想的却是:

“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要也生在寒儒薄宦的家里,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

为了结识秦钟,宝玉宁愿生在贫寒之家。宝玉摔玉,也是怨恨自己有玉而黛玉没有玉。

这是多么“身在福中不知福”,却也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重情重义!

宝玉天生就是不在乎门第财富的富贵公子,他更愿意和喜欢的人分享自己的所有,如果别人没有,他宁愿也没有。

宝玉的乖僻,宝玉的癫狂,都是他至真至纯内心的表现,只不过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罢了。

好在,黛玉来了,真正懂他的人来了。

2021-7-2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