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渔民模仿《咏鹅》写《咏鸡》,收获万元文学奖,仿出经典

文·段宏刚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周朝诞生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再到后来的《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100年前的新诗,诗歌在中国走过了3000多年历史,传世了许多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以及包罗万象的诗作。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成就的,肯定要数唐诗,《全唐诗》无疑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里边共收录唐代2200多名诗人的48900多首作品,不仅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歌巨匠的诗作,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也榜上有名,他们共同构建了唐诗的底色。

祖籍婺州(今金华)的骆宾王,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美誉,并且是初唐四杰里边创作最丰富,成就最高的一位。


骆宾王擅长创作许多诗歌体裁,从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歌行,都留下不少经典之作。他的诗歌形式灵活,常常以托物寄兴的方式,来挖掘物象的精气神,让诗中流淌着激荡的豪情和高雅的格调,读后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

《咏鹅》无疑是骆宾王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五言古诗,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在8岁时所作,依靠这首诗,骆宾王年少成名。

年少时,骆宾王一家人住在江南义乌城北的骆家村,村口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池塘会吸引许多白鹅前来戏水。在骆宾王8岁这一年春季,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聪明伶俐的骆宾王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送客时,客人看到一群白鹅正好在池塘悠哉悠哉地戏水,随即决定以鹅为题材,想考验一下骆宾王是否有真才实学。

骆宾王略一思索,脱口而出: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客人听后十分惊讶,即刻被骆宾王敏捷的才思所征服。很快,这首诗一传十十传百,骆宾王有了“神童”的美誉。

《咏鹅》虽然不到20字,却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第一,语言通俗易懂,却不失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采用了日常生活里使用的口语写作而成,没有任何阅读障碍,老少皆宜,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理解文本的含义。

尤其第二句“曲项向天歌”里的“曲”堪称神来之笔,把白鹅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鸣叫的神态,勾勒得十分贴切、生动。

第二,诗的韵律感、色彩感和画面感都很突出。

诗歌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组成一句,如同音乐中的一咏三叹,让质朴、率真的节奏感扑面而来。

第三句和第四句里的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构成了四种色彩的对比,句中用动词“浮”和“拨”连接,并且对仗工整,让整个画面动静结合,非常有层次感,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优美的画面。


《咏鹅》正是依靠这两个鲜明的审美价值,被历代诗人所称颂,在民间流传极广。到现代,它被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成为众多孩子们认识唐诗的典型代表。

现代人也对《咏鹅》百听不厌,一些文学爱好者甚至模仿《咏鹅》,写出了不同凡响的作品,包括《咏鸡》、《咏鸭》、《咏猪》、《咏狗》、《咏牛》、《咏猴》等多首诗作。

其中,最成功的模仿诗作要数《咏鸡》,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七旬农村大爷危勇,在2015年所作,不久就荣获2015年第二届“农民文学奖”,得到万元奖励。

《咏鸡》全诗如下:

鸡,鸡,鸡,

尖嘴对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唤晨曦。

可以看出,这首《咏鸡》写得相当有功底,完全模仿出了《咏鹅》的精髓。

第一句连用三个“鸡”字,达到了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二句里的“尖”字用得非常形象,让鸡嘴的形态一目了然,后面的两个动词“对”和“啼”,贴切地描述出鸡的生活习性。鸡在打鸣时,通常会后仰脖子,让鸡头对着天,然后敞开嗓门鸣叫。

第三句和第四句采取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三更”对“五鼓”属于时间上的对仗,“皓月”和“晨曦”既属于时间也属于空间上的对仗,“呼”和“唤”两个动词串起了时间和空间,非常精准地刻画出鸡的作息规律,并且让诗句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危勇的职业是渔民,日常生活里,他每天要在鸡打鸣的提醒下出去打鱼,从而完成一天的工作。他从身边就地取材,能用寥寥数语完成这首优秀诗歌,从侧面证明他是一位诗歌修养相当深厚之人,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作为一名年过七旬的农民,危勇以一首《咏鸡》获得评委和读者的双重认可,并拿到高额文学奖金实属不易,他的成功,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和作用。

其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只要是热爱生活,并认真体察生活、感悟人生的作家,哪怕是业余诗人,都可以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其二,天道酬勤,只要勤奋努力,干一行爱一行,哪怕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舍得精力和时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其三,通过金钱奖励的方式,有助于推动文学在大众之间的传播,提升大众的文学修养,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诗歌爱好者看到《咏鸡》后,不免摩拳擦掌,纷纷亮出自己的仿品,其中,《咏鸭》写道:鸭,鸭,鸭,破嗓时时嘎。春江水暖日,首识戏独家。

《咏狗》写道:狗,狗,狗,出门跟我走。我在外面飘,它在家里守。

很显然,从修辞、格调、意境、审美等多方面来看,不论是《咏鸭》还是《咏狗》,都要比《咏鸡》差很多,它们更像是打油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