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讲过:“我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们的骗。”了解消费心理学,才能拆解销售的套路
固定行为模式(经验主义):人们对一件事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就会依赖过去的经验,遵循范例去做出决定。
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方方面面认清,所以我们会选择走捷径,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例(多数所经历过的,而不知不觉被人当作我们做选择的范例)、我们的首选经验。
① 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东西好.......
一位旅游景区的珠宝商人愁于一款绿珠宝售卖不出去,后来决定降价出售,但是员工错把“绿珠宝,价格X1/2”写成了“绿珠宝,价格x2”,珠宝一下子卖光了。珠宝商品价值幅度大且收藏价值不定。许多研究表明,要是人们对物品的质量拿不准,经常会使用这个范式(一分钱,一分货)。因此,想买“好”珠宝的度假客,一看到绿宝石价格涨了上去,就觉得它们更贵重了,更值得拥有了。
② 网购平台都会标注原价多少,现在多少,通常较高的原价都会给人一种东西好的心理暗示,但是事实我们并不知道。
③优惠券错觉,人们总以为优惠券一定是为我们省钱的。有个百货商人曾经把优惠券印错了,优惠劵实际上并不能带给人们优惠,但是顾客仍然惯性地使用它们。
根据优惠券效应可得打折效应。商人打折后的价格和原价是一样,但人们仍然认为商品是便宜了的。
对比差异心理学: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中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简单地说,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
①明星和普通人的对比。当人们看习惯了屏幕里面光鲜亮丽的美人儿,就可能减低伴侣或身边的异性对自己的吸引力。
②汽车经销商也会用对比原则,他们等到跟客户谈妥了一辆车的价格,再一一报上备选配件。你都花了几十万买一辆车了,再花几万买一些配件(CD播放器,更好的轮胎,车窗贴膜),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③ 房产中介会带顾客看一套相对破烂但价格虚高(这些一般是房产公司特别持有的“垫底货”),再带他们看一套价格差不多的好房子,给顾客一种“眼前一亮‘’的错觉。
④ 服装销售技巧,当你只是想买西装时,可能会被同时销售一堆配饰。但你只是想买一件卫衣,你可能同时购入价格低许多的背心、袜裤。毕竟你都买了几百块的衣服了,再买几十块的配饰和打底衣也不贵。
同理可得,如果我们要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提一个比较难以实现或者稍微“过分”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对方比较好实现的要求,这样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
因为专业需要,平时需要看挺多经济类,销售类的书籍,所以整理整理,把一本书的浓缩为几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也为了督促自己
接下来我将会写《影响力》第二章“互惠”,从书中专业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销售的推销。我会尽可能的寻找相关文献和生活中的例子作为补充资料。
大家可以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好书推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