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戚到外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上回书讲到:傅太后求至尊,王莽力阻不得,辞官归第。

当做什么都是错的时候,干脆停下来什么也不做。

虽然王莽辞了官,但基于他非同寻常的声望,王莽是极为安全的。

新皇帝刘欣迫于舆论压力,提升了他的退休待遇,又准许先前因罪被遣返封国的红阳侯王立回到京师,以此作为王莽辞官事件中政治利益交换的一部分。

但皇帝拿王莽没办法,不代表拿王氏其他人没办法。

当汉哀帝刘欣继位时,王氏十侯,除了王莽圣人光环加持,无可指摘之外,其他人,没有一个屁股干净的。

而成帝朝,大汉帝国诸多问题中,王氏外戚专权,是秃子头上最大的虱子,最显而易见。

王莽与刘欣,在改革帝国的思路上,颇有相通之处,他们本可以成为深化改革的搭档,此前他们斗而不破时,对新皇帝刘欣而言:打击王氏外戚这事儿,可以先放一放。

但现在,王莽在与傅太后矛盾激化后,辞去大司马之位,就意味着刘欣与王莽的深度合作无法继续。

那么,对堪称帝国硕鼠的其他王氏外戚,汉哀帝刘欣就不打算客气了。

王莽辞官归第仅仅一个多月后,司隶校尉解光上书弹劾曲阳侯王根、成都侯王况(继承父亲王商侯爵)。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第一个问题,解光是何许人?

第一,这位是“天人感应”的深度迷信者。

公元前17年,黄河下游堤坝崩坏,淹没渤海、清河、新都三个郡国十数万顷良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朝廷讨论要不要修复堤坝,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各有各的道理。

解光是反对修复的,但这位大神给出的理由却让人哭笑不得:这是阴气盛导致的,勤政爱民,顺应天心,就能解决!

第二,这位是成帝刘骜驾崩后,爆料赵氏姐妹罪行的首席打手。

不过,当时赵合德已经畏罪自杀,而晋升为皇太后的赵飞燕则对刘欣有拥立之功,这事就被刘欣压下了,飞燕阿姨暂时安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弹劾的是王根和王商?

王氏五大司马的辅政顺序是这样的:王凤(王政君亲大哥)、王音(王政君叔叔)、王商(王政君异母弟)、王根(王政君异母弟)、王莽(王政君异母弟王曼之子)。

王凤、王音在权力场上,已经是过去时,其残余影响力不足为惧,但王商刚去世不久,王根尚且活着,对他们在位时的强大影响的削弱很有限。

王莽罢官归第,无从下手,要进一步削弱王氏的势力,就必须从王商、王根两家入手。

罪状都是现成的。

单单把成帝时王氏奢侈过度被敲打的事翻出来,就能把王根、王商两家打翻在地。

爆料王解光还有新瓜。

王根竟然娶了后宫的有品级的歌舞伎,而且一娶娶俩,有名有姓,一个叫殷严,一个叫王飞君。

另外,这事发生在成帝的葬礼还没有彻底完成的时候。

至于王商的儿子,后浪王况,比前浪的胆子更大。

王根不过娶了歌舞伎,有品级的歌舞伎也是歌舞伎。王况呢,则直接娶了原掖庭贵人,跟成帝刘骜来了一出“汝妻子我养之”。

这事,搁平时,如果皇帝没意见,也不算大事。甚至,有助于提高后宫女性资源利用率。

但如果要追究,那罪就很大了——皇帝的女人,你动了,那就是大逆不道,没商量!

大逆不道是个怎样的罪呢?

我也没有仔细研究汉律,但根据一些类似案件,通常的判决结果是:个人弃市,一母所生的都得处死,家族财产被没收。

高度总结下,就是:弃市、株连、抄家,三连

当然了,汉哀帝刘欣不想也不能这么处理王根、王况。

真的撕破脸,以王氏五司马十侯的力量,配合大汉第一网红王莽的声望、王政君对后宫的控制,最终颠覆刘欣的皇位,是大概率的事。

如果刘欣确实要和王氏撕破脸,那也得慢慢来。温水煮青蛙,可以把对政局的伤害降到最小。

于是,最终处理结果如下:

王根因为有拥立之功,遣返封国;

王况被剥夺爵位;

王根及王况父亲王商所荐举的官员,全部免职

其中第三点,才是刘欣的真实意图。

然而,无论是政治秩序,还是国际秩序,抑或国家治理秩序,推翻旧秩序不容易,但建立新秩序更加不容易

王氏是受到了严厉打压,但朝堂上,没有了王氏参政议政,就只剩下所谓的清流正臣。

大佬们,像丞相孔光、御史大夫何武、新任大司马师丹、右将军彭宣,或者同情王莽,或者是儒家势力的代言,自有其政治诉求。

总之,孔光、何武、师丹、 彭宣组成的这套班子,皇帝刘欣不太指挥得动。

那么,为了迅速建立自己的班子,刘欣不自觉地抄了近道:提拔外戚

只不过,这一次外戚姓丁,姓傅,不姓王。

提拔傅家,那自然是老泼妇傅太后的缘故。

傅太后家,死的,活的,一共封了六个侯,其中傅喜、傅宴,在师丹之后,先后担任大司马,另外据史书记载,傅家有六人级别在九卿二千石以上。

不过,傅喜这个人好读书,有儒家君子风范,跟傅氏其他人不一样,倒是和孔光、何武们搅得紧。

因此,在傅太后、丁姬尊号之争中,傅喜装聋作哑,并不站在傅太后一边,甚至还上书劝谏哀帝约束傅氏外戚。

某种程度上,傅喜是和窦婴一样的人物。但和窦婴不招窦太后喜欢一样,傅喜也不招傅太后喜欢,所以,傅喜在大司马位置上只呆了不到一年,就被罢免了。

傅喜罢免后,由丁明接任。

丁明是丁姬的家人,我们再聊聊丁家外戚。

丁姬有两个哥哥,一个丁忠,一个丁明。

丁忠早死,有个儿子叫丁满封为平周侯。

而丁明作为哀帝的亲舅舅,则被封为阳安侯。

丁家就这叔侄俩封了侯,而丁明官至大司马,是丁家最有出息的,此外,丁家子弟,官至将军、九卿、二千石的也有六个人。

而在这前后,何武、师丹、孔光都先后被罢免,到公元前六年,新的内外朝班子重建完成。

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导内朝。朱博为丞相,赵玄为御史大夫,搭档外朝。

新班子立即如臂使指,傅太后、丁姬尊号的事情,马上办成了。

刘欣他爹刘康,称共皇。刘欣他妈丁姬,称帝太后。刘欣他奶奶傅太后,称帝太太后。

四太后并立的局面,在这一刻彻底形成。

随后,皇帝刘欣决定进一步敲打王氏。

由朱博出头,弹劾王莽当初阻止共皇、帝太后、帝太太后上尊号,有违孝道。

此外,朱博还弹劾平阿侯王仁藏匿赵昭仪合德的亲属。

处理结果:王莽和王仁都被遣返封国

不过这事儿,配合丁傅两家同样的奢侈无度,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

舆论竟然普遍认为王氏蒙冤了。

王莽无疑是蒙冤的,但若认为王根、王商、王仁、王况也是蒙冤的,只能说明舆论的记忆和鱼的记忆一样短暂。

迫于压力,王商的儿子王邑被重新封为成都侯。

不久,又因为向贤良士大夫征集政见时,大家普遍称颂王莽,哀帝又以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把王莽和王仁召回京师。

实际上,傅丁外戚,哪里比得上王氏外戚。

一方面,刘欣虽然因为傅太后的死缠烂打,也因为潜规则,封了傅丁两家多人为侯,但对傅丁干涉朝政非常谨慎。

一个显著现象,哀帝一朝没有人同时兼任大司马、大将军。

另一方面,刘欣在位期间,多位大臣上书要求约束傅丁外戚。

而对王氏外戚,自打王凤先后整死丞相王商、京兆尹王章之后,朝廷噤声,几乎没人敢再讲王氏的坏话,像孔光,最后干脆成了王莽的哈巴狗。

起用丁傅外戚,是皇帝刘欣巩固权力的必要手段,其根本诱因,是王氏五司马十侯执政近三十年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

哀帝无奈走进的外戚怪圈,始作俑者,本在王氏,在王政君。

傅太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王政君有过之无不及,只不过王政君读书多,做起来更具迷惑性,看起来略文明一点而已。

但读书人耍流氓,也是耍流氓。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