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在阅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书友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在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正真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我们以前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最后却发现其实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相关。”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很有共鸣感,或者说有类似的感受,而我也同样因此想到了自己。
工作让我的视线在吃饭过程都投入到了手机上去,电子阅读是平时多数时候的选择。今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吃饭过程中旁边又来一位小姐姐,上来就问有没有在用桃特。
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过,现在街上常有人问路人“有没有用过桃特、有没有用过精东极速版、筷手极速版”等问题。今天这位小姐姐也是,她把你想到的类似软件都说了个遍,我全程只说了几个字:
“我不用这些软件”
“谢谢,不用了”
但她依然很坚持,一直讲了好几分钟,两次试图拿我手机去操作,反复说“帮帮我、下载注册后马上就可以删除”等话,而我似乎全程无动于衷。
论推销,我是很差劲的,本身自己就内向。虽然推荐某品起来也是有模有样,但最缺乏的,可能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找痛点”了。
所以那些日子我根本没什么业绩,空有一身“正能量”,但那时候要是遇到这样子的情况,如果对方不是很能说的那种,我几乎要反推销回去。
要说搭讪,实际上以前我做销售工作时,搭讪能力也挺强的。如果我想,街边随便一个陌生人可以和对方搭上话,并成功的记下联系方式。
其实我是非常不善于交流的人,在群体中我是很内向的一个人,有一位朋友与我相反,他在别人眼中就是那种比较能说的类型。有一次聊天时和我到,说他自己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人。
我开玩笑说,这事儿好办,请我喝杯奶茶,现场实践。哈哈,男孩子之间以奶茶为交易的少见吧!其实也不是我爱喝这玩意儿,只是在街头刚好遇见了奶茶店。
恰巧的是,那家奶茶店有两位小姐姐在那里喝奶茶,点了奶茶后不到三分钟和她们搭上话,我记下一个姓杨的女孩子电话,他自然能茶颜悦色了,也记下了另一个长相稍微逊色的女孩子电话。
后来得知她们是幼儿园老师,其实后来也就见过几次,还教会她骑车电动车。
说实话,那时自己年龄虽不大,但认识人也是有选择性的,主动去搭讪同龄女孩子的几率可能只有百分之几。
这当然是行业属性的原因,现在我根本不会主动去搭讪了,就算一路坐长途火车也很少说话,除非对方是个很健谈且说话不是那么没谱的人。当然那也算不得我主动了,顶多是对方主动,我也就是顺便。
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独处。其实从毕业后的第二年,我第一次一个人独处最深刻的,就是住院了。
虽然是多年后自己才真正进入独来独往的状态中,那那也是一个特别的开始,自我独孤的开始。后来,一个人去餐馆、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旅行、一个人…
还有很多在我看来都不值一提的一个人的日子,这样的独孤时刻还有很多。
曾以认识人为豪,但渐渐的,那些行为在自己内心里越来越缥缈。我似乎更享受孤独,当然近年也遇到过特别心动的事,但可能是自己期望太大,以至于后来曾深度陷入。
但很快,我又回到了那种孤独状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都不再像从前那样,沉浸于他人的“优秀”当中。
正因如此,对于他人的搭讪我才会无动于衷,唯一令自己有好感的圈子,只剩下阅读圈子了。虽然是虚拟的,虽然只是虚拟➕泛泛之交。
在匆匆的日子里,我开始远离一个又一个圈子,当然我也不是刻意的,工作变化的因素,联系少也有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