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大学的选修课“莎士比亚文学赏析”,在讲述《哈姆莱特》时,将《赵氏孤儿》作为对比讲解,两种截然不同的复仇方式,是两个不同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哈姆莱特》着重于人性的刻画,《赵氏孤儿》则是对时代的映射。

因为法国汉学家杜赫德将《赵氏孤儿》收录进他撰写的《中华帝国全志》中,使得本剧开始风靡欧洲。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大帝国所曾作和所将作的一切陈述”。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以历史事件为原型的戏剧,因此对待不同的作品,要区分戏剧形象和历史形象。

历史上,赵氏的赵盾因为人格魅力,有很多侠士愿意为他出力,如抬车保护赵盾的灵辄,便是为他的恩情所感染,拼死保护他出门。而晋灵公是带不动的猪队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中,用弹弓打路人的镜头便是他的爱好之一。赵盾面对晋灵公一次次恶意对待,于是黑化,有了史官的“赵盾弑君”,后来赵家独揽大权、祸起萧墙,有了“下宫之难”。

仅从陈凯歌拍摄的电影看,以屠岸贾的视角看待周围人,君主荒唐无比,还总让自己背锅;赵氏家族对自己冷嘲热讽,尤其是嘲讽自己没儿子;自己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却得不到正向回馈。雷霆手段只是用在消灭了自己的政敌全家上。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坏人,收养多年的义子全然不顾旧情,铁了心要杀自己。

作品和视角不同,对人物的理解便存在云泥之别。

元杂剧中的剧情是一群疯批集体反人性+不理智的复仇之路。主要脱胎于《史记》中的《赵世家》,不过内容依然存在差异,如婴儿并非程婴的儿子,而是其他人的儿子——大多数的作品中,此子都是小龙套。但在音乐剧中,对他有了全新的表达。他会以自己被迫牺牲的视角发出质问,以牺牲他人换来的正义,是否能称为正义。通过不择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是不是和恶人的做法没什么不同——赵武能重新掌控赵家是韩厥等人向晋公建议。《左传》中包含阴谋、阳谋、乱伦、内讧的事件固然令人咋舌,但是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都无甚关系。

为何剧情不合逻辑的杂剧,流传度会高于史书中的剧情?表象的荒诞便是羼入世事的悲哀。

元杂剧中的赵氏,实则指代宋朝的赵氏,而非晋国的赵氏。程婴、韩厥等角色,为了保护赵家血脉可以忍受无法忍受的屈辱,甚至自杀也在所不惜。正是呼吁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以保护大宋遗孤。宋代皇帝曾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也是为了唤醒汉人的记忆。“赵氏孤儿”是宋朝仅有的希望。坚持自我的家国信仰,于黑暗中静待光明,需要超越常人的忍耐,程婴为了赵氏,牺牲了除却生命以外的一切事物。人物的矛盾性换来了想要的结果,忍耐和抗争看上去极其矛盾的做法,在剧中非合理的剧情中合理体现。

毕竟单纯以史书中的记载,去表现赵武的复仇之路,更像是几个家族之间的争斗史。此时出现养父,必然要设计主角经历人性的挣扎,养育之恩和杀父之仇之间的纠结,以体现主角人性的光辉。但是放到国家大义上则很容易作出选择,不管对方给予的恩情多大,涉及到国家一切都很容易作出选择,故而,赵武一了解真相,马上击杀屠岸贾和《小兵张噶》中佟乐一发现日本人的邪恶之处,马上和斋藤划清界是一个意思。

因而,屠岸贾可以理解为外来侵略者,即使现在土地沦陷,大家均被外族统治,也要像赵武一样,待时而动。同样以宋朝为背景的《说岳全传》中陆文龙的设定和赵武的经历很相似,先是认贼作父,再是被人透露真相,最后坚持为父报仇。两者的核心思想很相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