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句话是英国作家毛姆书的,也是一本书的书名。
毛姆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怎么才能让我们感觉愉悦,在这本书里能让我们跟着毛姆学会怎么读书。
读书能让我们感觉愉悦
我想这应该是小说作品的一个根本属性,即让人感到愉悦,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必须引人入胜,具有悦乐性。
而一部小说越是机智巧妙,那么这部小说就越优秀。
当然,娱乐还可以多层次理解,而提供消遣和乐趣只是其中之一,再者就是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对灵魂,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等等。
第一个层次只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刺激,而这些是肤浅的,只能让人记住一次。
真正让人忘怀的是心智上的愉悦,因为这样的感觉会更加持久。
这好比一道菜品,周冬雨在电影《我爱你》中扮演的是一位厨师,为了挽回房客,她做了一道具有吉普赛风格的女巫汤意面。
她注释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密码,食物是打开密码的钥匙,对食物挑剔的人,在乎的不仅是味道,他在乎的是有没有遇到解对密码的人。
好的作品就像一道菜品,不仅让读者有感官上的刺激,还会让人有一种被解了密码一样,心灵得到净化与慰藉。
读懂作家的人生就会读懂他的著作
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都是在由己度人。
也就是所有的作者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写自己,把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投放到故事中,再由此过度到整个社会。
毛姆在书中列了一份读书清单,是他个人感觉比较有意义,而且还是必读的著作。
他认为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要读懂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的人生。
文学这个东西是靠天赋和阅历,生命到一定程度,你就能体会很多东西,就好像搞收藏一样,越有岁月有包浆,一看就是老东西,新东西再做,也是另一种气息。
这是贾平凹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从事写作到成名,也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还说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要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还要把关于自己对生活的智慧问题也写进去。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让人有种厚实感、丰富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或者在批判谁,歌颂谁。
就好像季节一样,秋天不可能再做春天的事。
毛姆在自己的作品中列举了很多名著和作家本人,对我们读一本名著作品很有帮助。
毛姆说《唐吉可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贫穷的人,他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写很多作品,而他的手头又积攒了不少独立的故事,所以把这些小故事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是一个不错主义。
还有我前几天看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也是一部经典名著,而故事中的主角和简·奥斯汀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
毛姆认为简就是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原型,她无疑把自己的快乐、勇气和高昂的精神,还有智慧和机敏,优秀的判断力都赋予到伊丽莎白身上。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作家的经历对自己作品的影响,也让们学会怎么去看一本书,读懂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产生了阅读的欲望,特别是他在书中介绍的那些名著。
怎么思考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毛姆喜欢一些哲学的作品,他认为哲学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望及这一领域的边界。
毛姆认为哲学是一个伟大的领域,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它不仅探索宇宙、神帝与永恒,还探索人类的特性理智、人类力量与其局限性,以及生命的终结与意义。
看到这些文字时,让我对之前看过毛姆本人的作品多了一些了解,毛姆的作品中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和人物。
记得我看过的《刀锋》便是这样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拉里经历过一站之后,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战离毛姆很近,所以很容易就能想到,战争过后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
拉里为了寻求答案,不仅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这些也是毛姆自己的人生思考,他自己怎么思考人生,依托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毛姆的其他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他对真、善、美的感觉。
我们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从来不是无用的,哪怕现在不能显现出作用。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读书越多,越懂得这世间万物背后自有规律,对待很多事情的心态是平和的,是通达的。
其实人这一辈子是孤独的。
唯有书籍,能丰富你的精神世界,陪着你走过漫长岁月。
齐帆齐书评课第(27)篇,正文1773字
第四周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