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然而,在更高的意义上,只有这样才算是阅读:并非视奢华以求抚慰,并非让高贵的智性陷入昏睡,而是那种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屏气凝神,需要我们无比警觉,时刻清醒的方式。”                                                                                                                  ———《瓦尔登湖》

    或许因为天生懒散,长久以来对书本都没什么好感。厌恶不至于,却也丝毫生不起兴趣拿起书本来好好读读。除却闲时爱看的爱情小说,我升至大学甚至都还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可称为“书”的东西。说来惭愧。
       哲学是神奇的,总能潜移默化地在我们身上实现着自己。大学懵懂地进入了哲学系,懵懂地开始学习“哲学”。对刚入学的学生,老师总会说“去读一读《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吧,你们会有些启发。”于是我怀着一股热情翻看它们。可没看两页,看不下去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大约一年,好在第一年大多是基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没有出现什么跟不上的情况。因为第一年的受挫,我对哲学有些排斥。但又因为没有做惯“坏学生”,所以总是不可避免的要读一些课堂需要用到的原著选段。渐渐的,也能读一些,谈不上喜欢,却也逐渐对“哲学”改观。
       渐渐发现,哲学给了我一种视野。这样的视野使我感觉到自己渺小空旷。而书籍,是翼。带我飞离尘世,进入到思想的场域里。即使因为自己天生愚笨,总与作者有着隔阂,但偶然的一句、一段,却似乎让我倍感振奋,因此,和哲学书籍打交道的日子不总是枯燥,常常因为偶尔瞥见的真理便快乐一阵。哲学给我开启的视域让我心怀对书籍的向往,而朋友的一句话,更是让我枯寂的精神颤动。也许当万事俱备后,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契机。“每个人只有一段人生,但书籍,却能让你领略更多不同的人生”。

       读书读的是什么?有人读知识,有人读情节,有人读情怀,所以,对于“有人”而言,书籍也仅仅是书籍了。你进不去它的心,它也进不来你的心。它在你的书架上,它在你的掌心中,它却还是与你毫无关系了。

        读书,不求获得知识,不求修炼心境,只求以“无比警觉、时刻清醒”的方式保持直面最为本真的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