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不太知道要怎么要怎么写这样的书,只好当个复盘来记录自己有了解到的新知识。
书中提到的高效能人士,指得是:那些能够将产出和产能平衡的人,产出是一件事物能产生的价值,产能是这件事物产出的能力。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的产出是我们的工作,工资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也可以看做我们的产出,产能就是我们工作赚钱的能力。
产出产能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为了工资不停加班熬夜,短期来看我们的工资也就是产出是会上涨,但是长期来看,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甚至我们可能会在某一天身体差到没有办法工作,失去赚钱的能力。
而在产出产能平衡的情况下,我们既能赚到不少的工资,又可以减少加班,有更多时间提升自己,能力提升工资也会增加,呈良性循环。产出产能平衡,实际上指的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1.积极主动
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学生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少女老妇图,就是下面这幅图,有的同学看到的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侧脸,有的同学看到的是苍老凄凉的老妇哭丧着脸,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大家一起讨论之后,逐渐看到了对方眼中画的样子。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提出一种思路:看法决定反应。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所以遇到同一个问题,大家会有不同的反应。而积极主动,是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力求客观的看待问题和事物,最大限度的解决问题。
而如何做到积极主动,就要用到作者提出的新模型:影响圈关注圈模型。影响圈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关注圈是我们愿意去了解,但无法改变的事情。
消极的人重心放在关注圈里,假如遇到困难或不同意见,也会因为无法改变,就会更加消极,怨天尤人。力所能及处的事情没有动力去做,久而久之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越来越少。
积极的人重心放在影响圈里,他们了解关注圈里的事物,如果遇到关注圈里不能改变的事情,也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点一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扩大会让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增加,总有一天曾经不能改变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努力潜移默化地有些改变。
举个例子,家长总是为了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生气,如果他们能够理解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就会停下指责孩子,反思让孩子爱上学习,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或许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了解科学的奥秘,或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让在舞台上耀眼的人儿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梦。一味的让孩子为了自己心中重要的升学加分这样在孩子眼中枯燥无味的事情去逼迫孩子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指以结果反推如何开始,有条理地自律。
我们大多数人都浑浑噩噩的过完这一生,等到自己的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辈子似乎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如果我们抽点时间出来,想象一下,当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希望那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大家会记得关于我的什么样的点滴呢?父母会为我骄傲吗?伴侣会觉得我是合格的另一半吗?子女会觉得我是称职的父母吗?同事会觉得我怎么样呢?我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吗?
当我们想清楚了自己这一生希望成为什么样子,就了然自己这一生的目标,当有了目标,我们在当下的每一天都能有目标的努力。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你在茫茫沙漠中迷路的地图,指引你走出混沌与迷茫。
当我们有了目标,就要自己建造一条沿着原则修剪的笔直大道,这会让我们最省力的到达目的地。
人们总是想要找到一些诀窍来解决问题,却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视而不见,总依赖技巧,却忽略了问题的源头,可是越依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越是加剧了问题潜在的隐患。
而书中强调的思维新定式就是解决长期问题的,这种思维定式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要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说直白点,当你自己做好个人的事情才能影响到周围的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一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并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工作上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那么先做一个更负责尽职得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自律,就是对自己作出承诺,并且信守承诺。
3.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是对计划的实施,有条理的做事。这里得提到作者提出的紧急重要矩阵。
我们的事务大概可以分为四类,重要紧迫、重要不紧迫、紧迫不重要和不紧迫不重要。不重要的事务能不自己动手的就不自己动手,请人代劳;重要的事情优先做,但请一定确保你每天都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只有这类事物才会让你有长足的进步。
不要让自己每天都应付紧迫又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因为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没有时间思考,事情不会全都是紧急又紧迫的,往往是人们对事务的了解和分析还不够。
4.双赢思维
如果我们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做一个银行账户,相互之间的交往就是往这个账户里存钱,但如果对方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会从中取款,要想和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就得不停往账户里存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投资行为,但越是亲密就越难维护,就像人银行卡的余额越多就越难抑制自己买买买的欲望。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简单概括来讲有6种:利人利己;损人利己;舍己为人;两败俱伤;独善其身;好聚好散。凡不能双赢的关系都不能长久,毕竟没有谁那么傻总愿意吃亏。
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是遇到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储蓄的机会,若能达成双赢协议,则皆大欢喜,双方都不会有所怨言,若不能达成双赢协议,则好聚好散,提前明确各自目的,若道不同就不相为谋,这总比合作后希望破灭来得更美好。
双赢关系,需要双方都诚信,成熟,知足。
诚信是建立双赢关系的基础,若没有诚信,双赢协议就是一纸空谈,没有谁会愿意去信守承诺,每个人都只会想着如何自己利益最大化,损人利己也没关系。
成熟是一种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状态,旨在让我们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若总委屈自己的感受或委屈对方的情绪,则面临双赢关系分崩离析的局面。
知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价值观和安全感,当我们不觉得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竞争对手时,就不会害怕与人分享,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5.知己解彼
我们受到的教育总是教我们如何去说,如何去写,却很少教我们怎么去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听懂别人说话,是很难得事情。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快刀斩乱麻,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症结。而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
要想真正和人有效的沟通交流,真诚、技巧、理解缺一不可。
当想对一个人有影响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不能只用技巧,当对方只感受到技巧时就会有一种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对方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技巧是辅助,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人,这就是移情聆听。移情聆听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而不是一定要去赞同对方。只有在你使对方有安全感的时候,你才可以着手施加影响力。
当你认真聆听时,你需要对对方表示理解,首先可以重复对方的话中重要的信息,这样对方会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话;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解释表达一遍对方的意思,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对方的意思;接下来渗入自己的感觉,体会对方的心情;最后再进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对方,还可以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只有先给予对方安全感,在情感上理解对方,才能够真正高效沟通。
6.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之和。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更强大的力量。
1+1可以大于2,大于3,甚至大于10、100、1000…
而要做到统合综效,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当信任度低时,人和人之间会各自提防,结果只会争个输赢,没有效率可言,最后只会让人们更加有理由自我防御;当信任度较高时,大家彼此尊重,保持礼貌,避免了冲突,却不一定为对方着想,即使掌握对方意向,也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其他途径,这种沟通双方都会有所得失;高信任度的沟通,即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和提案,寻求支持和帮助,这样才是更好高效的沟通。
7.不断更新
你自己是你的最大资产。不断更新就是让我们从身体、精神、智力和情感上升级自己。
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锻炼是二类事务,重要但不紧急,由于不具紧迫性,所以很少有人能坚持不懈,结果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陷于了一类事务,不得不面对健康问题和危机,就是因为之前对锻炼的忽视。
精神:精神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观的坚持。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内在的动力。
智力: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依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志,开阔视野。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准确和连贯。
情感:生活中社会层面和情感层面紧密相连,是因为我们的情感生活首先源自并体现于和他人的关系,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在和他人交流中,不断实践探索,理解他人,和他人达成双赢协议,做到1+1大于2。
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原则建立在良知之上,我们才可以在坚固的地基上盖出摩天大楼。
术的前提是道,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脚踏实地的前进,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