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八点半,在国际饭店宴会厅,红促会举办了迎国庆文艺汇演,播放了马秀华拍摄的志愿军老兵视频,马秀华登台介绍拍摄经过和感悟。然后播放了为烈士找家的视频,我上台分享了自2009年开始十六年守望,为南阳十四位英烈找家的故事。然后发了一束花,一身运动衣,一幅李宝玉老师的国画,一个红色文化榜样人物匾牌。呵呵呵呵呵呵。
十月三日,我到北京路后枣小区家里打扫了卫生,九点时手机响了,是侄子杨帅打的说,已经到了。我说,好的,我下楼去接你们。在楼下路边见了,我问没有吃早饭的吧,走先吃早饭。到北京路路西的快餐店里吃了早饭。我和小王庄二伯儿子杨春峰的大儿子杨帅和他一个同学到北京路家里拍毕业作业视频。
然后又到十四中学校家属院家里拍,这一天阳光洒满街道,我带着侄子杨帅来到了十四中学校家属院的家里。这里的房子有着岁月的痕迹,墙壁上爬着一些斑驳的藤蔓,院子里摆放着几盆普通的绿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执着,杨帅此次回来的目的非常明确。他要记录下伯伯为十四位英烈寻找家的经过,这是伯伯心中的使命,也是对英烈的敬重。
“杨帅啊,咱们先从这里开始拍。”我一边说着,一边指向客厅的角落。那里摆放着一张有些陈旧的书桌,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有关于英烈的历史档案,还有自己整理的笔记。
杨帅熟练地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我站在书桌前,拿起一本厚厚的英烈名录和烈士证,缓缓地说:“侄子啊,你看,这些英烈,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亲人还在等待着他们回家啊。”
我用手慢慢翻开英烈名录,指着烈士证上一个个名字,那些名字仿佛带着厚重的历史感,沉甸甸的。“这些烈士证看起来就是发黄的薄薄的纸,但是它们是烈士生命的见证,是那激情燃烧岁月的见证,是英烈为国捐躯,悲壮牺牲的见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英勇无畏的灵魂。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故事。我这些年一直在寻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探寻他们的身世,就是想找到他们回家的路。”
杨帅将镜头聚焦在烈士证的名字上,特写那些用毛笔认真书写的字迹。然后镜头一转,拍到我坐在书桌前,认真阅读资料的画面。我时而皱眉,时而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身上,仿佛给我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接着,我带着杨帅来到了卧室的一个小书架前。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历史战争、地方史志的书籍。我抽出一本,说道:“这些书啊,都是我的宝贝,这里面可能就藏着能让英烈回家的线索。”杨帅又把这个画面记录了下来。
在拍摄的过程中,杨帅不禁问道:“伯伯,您这么做,真的能让英烈回家吗?这中间得遇到多少困难啊。”
我目光坚定地看着杨帅,说:“孩子,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可以。每一个线索的发现,每一个信息的核实,都是在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这些英烈的在天之灵,也会保佑我们的。他们为国家流了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他们做这些,是应该的。”
拍摄结束后,我看着摄像机里的画面,心中充满了希望。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些影像资料,这是我为英烈圆梦的见证,是我要把这些无名英雄送回家的希望之火。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英烈的灵魂在微笑,在期待着与亲人团聚的那一天。而我,也将继续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为英烈找家的道路,无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不会放弃。送每一个英烈回家,是我最大的心愿。
晌午了,我对侄子杨帅说,吃一碗扯面吧。杨帅说,不的啦,我回家。我说,还需要啥资料了,随后在联系。
10月20日上午,高中同学张华山说,晚上时间方便吧,我想见见你。我说,可以呀,热烈欢迎。晚上七点半,电话响了,是张华山打的说,我和您嫂子已经到了,你住哪个单元啊,我说,好的,我下去接你们。于是下楼,一番寒暄,我接了张华山提的一箱苹果,几个人上楼,坐那儿拍话。张华山说,在火车站附近想建一个康养医疗院,在十三楼西北角想请你办一个毛著展览馆。这个主题是永恒的,啥时间也不会过时。我说,可以呀,特别是对于退休老干部来说,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感到亲切,对毛主席,红宝书毛著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张华山介绍道,我现在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孵化企业;二是老年康养;三是智能机器人。过了一个星期,张华山又领了李全保,到北京路后枣小区家里看了毛著一类书。我也到十三楼看了场地。
十二月三日天气有些寒冷,但这丝毫不能阻挡我前往河边崇学书屋旧书店淘书的脚步。我裹着厚厚的棉衣,沿着河边的小路前行,河面上吹来的风,带着些许凛冽,可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期待。
当我推开崇学书屋那扇有些破旧的门时,一阵陈旧纸张特有的馨香气息扑面而来。书店里灯光有些昏暗,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书,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本书都像是等待被发掘的宝藏。
我在书架间穿梭着,目光急切地搜索着。突然,我的眼睛一亮,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那套七十年代出版的各国史。那些书的封面已经有些泛黄,纸张也略显粗糙,可在我眼里,它们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从书架上拿下来,捧在手里,就像捧着稀世珍宝。
我轻轻翻动着书页,那熟悉的排版,那带着时代印记的文字,让我激动不已。我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那个年代的学者们精心编撰这些史书的场景。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个章节都是那个时代对世界各国认知的结晶。
“老板,这套书多少钱?”我迫不及待地询问道。
老板是个戴着眼镜的美女,她看了看书,微笑着说:“杨老师,你可真有眼光啊。这书虽然旧了些,但很有价值,就五十块吧。”
我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把书紧紧抱在怀里。当我走出书店的时候,阳光正好洒在我的身上,驱散了冬日的寒冷。那明媚的阳光似乎也在为我高兴,为我能淘到这些心仪的旧书而欢呼。
回到家后,我坐在餐桌前,面前是简单的饭菜,可我却吃得格外香甜。平时只能吃一碗饭的我,今天竟然吃了三碗。因为我的心里满是喜悦,那些旧书就像有一种魔力,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我深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的道理。这些七十年代出版的各国史,将会成为我反复品味的精神食粮。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在旧书店淘到这样的宝贝,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无数个夜晚,在台灯下,仔细研读这些史书的画面。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每一次翻阅都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历史,感受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这不仅仅是几本旧书,更是我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我精神世界里最珍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