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常熟的悲催,转发朋友圈的一篇文章
常熟第一次被大范围切割是在两宋王朝,北宋先是独立今天的上海奉贤县,奉贤得名亦是“文开吴会”的先贤言子学成归来四处讲学,在那里讲学时间比较长,赢得当地人民爱戴,后立下许多庙宇及祠堂供奉这位圣贤,故县名奉“贤”。而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成立嘉定县,将常熟县东南境的一半土地划给了新成立的嘉定县,南宋后期还把常熟其他的地方划掉了许多:将“四正”、“四隅”为“东五十里划入昆山县界,西四十里划入江阴县界……”,西南方的土地还划入了长周(长洲,就是现在的苏州相城这一块)、邻近无锡县界割去三十里,真的是刀刀见血!
常熟第二次做地级市当属元代的江浙行省期间,常熟县升格为常熟州。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县升格为常熟州,这是常熟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一个府、州的建制。这次时间比较长,一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朱元璋对于富甲一方的江南百姓以全力支援张士诚为首恶,打压和分解江南诸城,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分江浙行省建南直隶及“洪武赶散”运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认为常熟地域政治影响太大了,把常熟从州降为县,并开始从分奉贤、嘉定,设太仓州。从元初设立常熟州到洪武二年,这期间整整经历了75年,也就是说在75年间,整个元代,常熟是一个完整“地级市”的格局。
可以说常熟在整个元代以及明代中期的面积依然相当大!而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将常熟双凤等五个都的土地全部划给了新成立的太仓,在“都、图、里”的时代,我的家乡莫城“言里”(言子故里)就从属于常熟县双凤都。到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再次划定常熟与昆山、太仓的交界时又划掉了相当一部分土地。因此从南宋时期到明代,常熟几乎被苏州府(长洲)划掉了将近一半的土地,但虽然如此,据史料记载清中期(两县分治之前)讲常熟话的人口依然有200余万之多。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同城而治,县衙同在一条县南街上,升堂衙役都分不清到底是哪个县开堂?这咄咄怪事只有常熟有,虽然税负超收,但小常熟依然是苏州府的心头之患。
民国取消了常熟两县分治的局面,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新中国成立,解放初期,由于常熟经济总量优异,划常熟城区为“常熟市”,包括了虞城、坛南、尚湖、泰慈、元和5个镇和葛城(现在的小义)、谢桥、大义三个乡,其余地方为常熟县。市与县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工作,市由县管辖。1951年9月,常熟市县管辖上升为苏州专区管辖,与县并列。1954年10月,常熟原宛山乡、圩厍乡划归无锡县。1954年11月,常熟市由苏州专区管辖改为由省管辖,成为响当当的省辖市。然而和隋朝常熟升州一样,这段时间好景不长,1958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撤地级常熟市复归苏州专区,市境改为由常熟县管辖。
于是从1958年4月开始,常熟又恢复到任人宰割的灰色时期,苏州专区磨刀霍霍,首先是划给江阴顾山等六乡,太仓沙溪等六乡,昆山石牌等四乡,无锡羊尖等六乡,相城渭塘等四乡,而建国以后,常熟最后一次也是最惨痛的一次是1962年1 月,常熟县的塘桥、凤凰、南丰等14个乡镇以及常阴沙农场等大块土地,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在的张家港市),当时有很多人仰天长叹,今天很多老张家港人都知道自己的历史,1962年以前就是常熟的历史,很多文人墓地的籍贯也以割不断的常熟人氏自居!1964年3~7月,汤桥乡南园等8个村、西唐市镇划归江阴县。
今天很多常熟人不知道有东张,还有西张;有东唐市,也有西唐市的历史溯源。而未来的常熟,随着撤县并区及辛庄、杨园即将划给相城区,自苏州南只有莫城街道、昆山接壤只有一个沙家浜镇,比邻张家港只有常福街道,相距无锡也只有一个尚湖镇,常熟人应该庆幸有长江天险,不可能把东乡十八镇的俚人赶下长江,否则老早被分割殆尽了。大虞国数千以年来饱受苏州府的不断打压和蚕食,终于形成了今天的版图,窃以为自己是个伪文人,早起洋洋洒洒一篇长文,不是在腹诽鼓吹“吴门与海虞”之恩怨双城记,而是发挥我个人的卓越记忆,因循典籍,旁证佐引的证明城市县域的发展变迁,浩迭之政经人文亦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纷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