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不等于“做好” 年轻干部须远离“差不多主义”

    “文件转发了就算落实,会议开了就算推进,材料报了就算完成。”当前,一些年轻干部满足于“做了就行”“过得去就好”,看似勤勉履职,实则落入“差不多主义”的陷阱。这种不求极致、只求过关的心态,比明目张胆的懒政更具迷惑性,也更危险。

    “差不多先生”的文学形象辛辣讽刺了敷衍塞责的危害,二现实中变种的“差不多主义”危害更甚,它不仅消解了政策实效、阻碍攻坚克难,更是蛀蚀公信根基。而“差不多主义”的滋生,根子在信仰动摇,表现在责任缺失,症结在能力不足。当年轻干部对“我是谁、为了谁”认识模糊,自然难以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而一旦缺乏一线磨砺与复杂斗争锻炼,面对难题便只能以“差不多”搪塞,实则是“不能为”掩盖“不作为”。

    摒弃“差不多主义”,要在思想、能力、机制上综合发力,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将“是否真解决问题”“群众是否真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从思想上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要传承红色基因,从红旗渠精神等宝贵财富中汲取“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力量,坚决摒弃“骄娇”二气,思想上的“闸门”拧紧了,“差不多”便无隙可乘。

    克服“本领恐慌”,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年轻干部要沉到一线“接地气”,到基层治理、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前沿,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练就“绣花功夫”。要有组织地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的关键吃劲岗位,鼓励主动向“硬骨头”叫板,在破解难题中提升“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韧劲,变“差不多”为“求极致”。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风险防范等时代课题,开展精准化、差异化的专业能力培训,补齐知识短板,优化能力结构,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根治“差不多主义”,需发挥考核“指挥棒”和监督“防火墙”作用,将工作质量、实际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细化量化,建立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要对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要落实严管厚爱结合,既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又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者撑腰鼓劲,营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红旗渠青年凿山引水时不问“差不多行不行”,只问“还能不能再往前挖一寸”。今天的年轻干部或许不再需要肩挑背扛,但那份追求卓越、绝不将就的精神,永远不能打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