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时间管理

“快点”是个谎言

“快点”两个字,是父母催促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那这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否达到了让孩子行动快点的效果呢?

如果离出发时间还有5分钟、10分钟、20分钟,家长都用“快点”来提醒孩子,不同的只是家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那么孩子不会形成感知时间的内在节奏,只能根据脸色和语气判断紧迫性,说再多遍“快点”也无用。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提醒孩子,告诉他现在几点,还有多少剩余时间,给孩子留有尝试和进步的空间,协助他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吧!

假如现在是20:00,20:30是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您想提醒孩子按时睡觉,可以说“现在20:00,离睡觉还有30min,你还有刷牙,洗脸,洗脚没做,加油啊!”

动作慢就是拖拉磨蹭么?

动作慢可不一定是拖拉磨蹭,学龄前孩子动作发展不熟练,在成人眼中会“慢”,况且孩子相对于成人的速度,本身就是“慢”的。

有的孩子慢可能是家长过多出手相助减少了训练的机会,导致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滞后于同龄人,有的孩子则可能是被催得太多导致紧张和焦虑,越催越慢。那接纳孩子的节奏,让孩子去尝试会不会又演变成“听任孩子磨蹭?”

请蹲下来,温柔的对孩子说“孩孑,我可以接受你的失败,但不能接受你没有尝试,再来一次吧!不用着急。”

当孩子具备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却迟迟不去完成,可以把孩子的行为纳入拖拉范围。

“您的孩子哪些行为是拖拉磨蹭,哪些是动作慢呢?”请仔细区分一下吧。

造成拖拉磨蹭的原因

造成拖拉磨蹭的原因很多,缺乏时间观念、专注力不够、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行程安排太满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只有锁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让我们一起“对号入座”。

“如果您或者您的孩子存在拖拉磨蹭的行为,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孩子做事拖延只是表现,原因不同孩子不尽相同,观察并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循序渐进持续去改善。

缺乏时间观念--建立好的心理时间节奏

由于缺乏时间观念造成的拖拉需要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感知。培养时间观念,先从养成看时间的习惯入手,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我们把行为、事件跟时间联系起来,时间单位才有意义。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不断把时间和行为联系起来,慢慢的孩子们对于时长会有越来越准确的评估,也会对时间的感知变得越来越强烈。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

由意愿度和做事动力不足引起的拖拉,需要去定位孩子不想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难求,真正需要花功夫的是观察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案例分析:做时间安排表时小朋友A、B坚持认为自己5分钟可以完成拿衣服、洗漱、洗澡、穿衣服等一系列动作,A的家长立刻要求孩子改为20分钟,B的家长看到孩子非常坚决于是跟孩子商量:先按照5分钟来,以后对此安排计时,若时间不合理再修改。

“孩子为什么会做不太合理的计划?您认为哪位家长的做法更合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