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动力来自哪里

看电视综艺节目《唱响中华》,有位来自非洲的黑人女歌者献唱了一首中文歌《老爸》,唱得很用情。唱完后,在主持人的询问下,她讲了她的故事。她小时候与父亲有个约定,未来要一起去中国景德镇做陶瓷,后来,她六七岁时父亲不幸去逝了,这个约定她只能独自完成。长大后她来到中国,去过很多城市,唯独不敢去景德镇,她怕去了之后,这个约定就完成了,就没有理由再留在中国。她说她一定会去的,会找个特别的日子去,以后每年都在那个日子去。

不知道她后来会不会去完成这个约定,但保留一份追求,在平凡的日子里有所希望也很好。人活着,有追求,好过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多少人,活着活着,就不再有希望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困在同一种生活里,毫无生机,没有动力,只是不断地机械重复。

爱因斯坦说:我喜欢旅行,但不喜欢到达目的地。我想他在说每个目的地的到达,就意味着一种追求的结束,一份希望的终结,在短暂的满足和喜悦之后,失去目标的空虚会不经意袭来。那位黑人女歌者也是意识到这点才会保留她的儿时约定吧,因为这份保留,生命永远有份未完成的追求,向着目标渐渐靠近的每一份努力都别有意义和乐趣。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心怀希望和梦想,人生就有前进的动力,就算遇到再大的苦难,也不会轻易放弃和绝望。当年在德国纳粹集中营存活下来的犹太人,大多怀着一份微弱的希望,哪怕实现的可能很渺茫,但那一点点希望却足以支撑他们在巨大的苦难中坚强地活下来。

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更激励人心。

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有追求,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有动力,人生才能生生不息,创造无限可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兔孩儿,这是啥呀?”这是李大兔无数次在我化妆时发出的疑问。 他没见过睫毛夹,第一次见的时候兴...
    什么时候能有鸽子蛋呀阅读 1,930评论 0 2
  • 喜看春天三月景, 晴风细雨相宜生。 桃花问溪轻轻语, 柳蔓牵衣步步情。 旦醒高枝飞思鸟, 途牛归晚牧笛声。 山山水...
    清山清水阅读 3,342评论 4 5
  • 嗨,我终于来了,而且带了心爱的人 云南,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了。生于西北的我,近年来求学和工作,去过了祖国的很多地方...
    大驹阅读 3,587评论 8 2
  • ps: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有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丽江的柔软时光...
    一身橄榄绿阅读 3,31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