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本书,五年前读的时候,感觉总是读不下去,总是拿起来又放下。随着年龄越来越资深,阅历越来越多,如今再读的时候,竟感觉字字珠玑,句句入心……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说“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静有所连结,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发觉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平静,满足与力量。”
是啊!当你活在了当下,你向往的生活触手可及!

1.痛苦是因为你愿意呆在痛苦中
有一个心理学现象:即使人们在痛苦中感到不快乐,人们常常选择留在这种熟悉的痛苦中,而不是冒险迈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更为积极的改变行为。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一段病态关系如果无法结束,一定是因为当事人不想结束。宁愿痛苦,也不愿走出来去改变。
有一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人如果只靠潜意识去行动的话,去主动接近的不是“爱”“平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东西,而是去寻求“熟悉感”,那怕这种熟悉感是“压迫”,是“暴力”,是“痛”。
原来 ,痛苦不是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我们的大脑。
宁愿在不眠的深夜里咀嚼习惯的痛苦,却不记得看一看清晨朝阳下的露珠。
所以,只有意识到:大脑喜欢依赖“熟悉感”,才有可能跳出“强迫性重复”的怪圈。
2.当你没有找到自己的时候 ,你就是个乞丐
如果我们忽视向内求,那么我们将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裹挟:要成绩好,要上名牌大学,要找到好工作,要和好的伴侣结婚,要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可是全部做到这些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难道我们完不成这些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吗?那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违法法律的前提下,无论我们在主流社会的评价体系中有多么失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影响我们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不断向外索求,寻找认可,寻找成就、寻找安全感,寻找爱,而不是关注当下,关注内心...…
书中说: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财富,也就是本体的喜悦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刻而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财富的时侯,我们就成了精神上的“乞丐”。
3.尊重自己的内心,轻松地做自己。
李安导演在取得一些成就之后,曾有一段儿时间,怎么都拍不出优秀的片子。
父亲鼓励他,让他把过去的荣辱成败全部放下,完全随自己的心意,按自己的风格,拍一部真正喜欢、真正想拍、不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在乎奖牌与掌声的电影。
李安听从父亲的劝告,斩断一切世俗欲念,抛却所有外界羁绊,只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与真诚,轻松而专注地投入到《断背山》的拍摄中。
后来《断背山》在国际上取得了诸多奖项。李安也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这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导演奖的亚洲导演。
心之所向,万物助力。
我们内心都有一处宁静的圣地,让我们能够随时退避到那里,轻松地做我们自己。
写在最后
丰子恺先生说:“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困于心,不乱于情”,
心念是自己的囚笼,我们有别人看不见的幸福,也有别人感受不到的苦寂。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决定,当我们活在了当下,我们想要的生活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