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很喜欢摘抄。
那个时候接触的都是传统媒体,纸质的课外书、杂志、周刊、报纸等等,我都很感兴趣,因为喜欢文字,所以看到好的文章或者诗词,就会认真抄写在笔记本上。
不知不觉间,竟然抄写了几大本,没事的时候随手翻看一下,也觉得挺有意思,这些积累下来的素材,偶尔会出现在我的作文里,虽然我的写作水平还是很烂,但因为素材积累的挺多,所以瞎扯起来很能凑字数。
大学时候,开始接触网络媒体,QQ空间、博客、论坛等等,让阅读变得很容易,但是不能随时随地抄写,再者那么多内容抄也抄不完,但是有更简单的办法——转载或者收藏,最多复制下来粘贴在便签里。
久而久之,我转载、收藏了很多文章,但却找不到自己想记住的东西,就算是复制在便签里的文字,找起来也很麻烦。
因为转载、收藏、复制、粘贴很容易,所以目的性就不强,不管精华糟粕,全部都留了下来,内容纷繁复杂,根本不会回头去看,偶尔翻看一下,也很难从那么多的文案中找到最佳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链接都失效了。
那些曾经读过的文章,大部分已经忘记得干干净净,也想不起来其中的好词佳句。
我开始怀念之前做过的那些摘抄,那个时候虽然阅读的机会少,但是只要能接触到的文章,都会认真阅读,好好摘抄,所有读过的精华部分,都被抄录下来了,日后只要翻开看看,就会想起这段文字带来的感悟,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也是随着网媒的迅速崛起,我几乎不怎么看纸质书籍了,毕业之后就很少去图书馆,也很少买书了,每年买两三本书,也是一直放在书架上吃灰,有买的冲动,没看的冲动,或者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总之就是静不下心来看纸质书籍了。
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有一天下午,我对着屏幕看公众号的推送,看着看着就很烦躁,每天看那么多推送,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内心还越来越焦灼,还不如不看。
为了找回以前那种感觉,我找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决定重新做摘抄,在一字一句抄录下那些我喜欢的句子时,我觉得内心充满宁静与平和,看着自己写下的字,既陌生又熟悉,真是久违了!
现在什么都快了,什么都易得,什么都留不下。有时候真的很怀念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那个时代,什么都很简单,什么都很实在,不像现在,每天被很多有用无用的资讯占据,感觉像是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
我也仔细反省过,也许是我没有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没有及时去调整去适应,也没有仔细想想自己想要了解什么、学习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推送。
如果我带着目的去阅读、去学习,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从今往后,我决定不再盲目阅读,而是选几个特定的公众号,每天看一些自己想了解的事情,把阅读变得简单化,并且认真做好摘抄,让走过的路,留下一点痕迹。
世界在变幻,希望我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走下去。